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腹針療法的經絡理論

腹針療法的經絡理論中醫認為“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道”,任何的組織均需要經絡供給氣血才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狀態。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的認為:經絡是人體最 早的全身調控系統。根據上述的理論,在母體內胎兒是通過母體供給的氣血逐漸成形的,而母體供給胎兒氣血的最早通道是臍帶。因此,臍帶是經絡形成的最初始的 通道和調控系統。在這一過程中,臍帶始終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僅是供給營養的通道而且在組織發育到一定的程度後會控制供給某些組織的營養量,有 效地對所有的組織和系統進行控制,使人類的遺傳能得到有序的延續。故而,我們可以斷言:以臍帶為核心的系統是全身最早的調控系統和全身營養的供給系統。在 中醫的理念中可稱為:先天經絡系統。大家可以明顯地看出:中醫經絡系統的概念既包含調控的作用又包含供給營養的作用。因此,經絡系統不僅可以應用於臨床診斷而且可以應用於治療的系統。薄氏早在1993年的《北京中醫》4期上,便發表文章認為腹部存在著先天經絡,提出“以神闕為核心的大腹部還擁有一個被人們忽略的全身高級調控系統”。先天經絡系統的提出完善了經絡系統的理論,使針灸學科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寶貴的臨床資料和理論的依據,促進了學科的發展。 人類的第二大腦近年,西方的醫學家也提出了與先天經絡相似的理論,他們把腹部稱為:人類的第二大腦。 美國科學家聲稱,每人生來有兩個腦,即顱腦與腸腦,兩腦相互作用與影響;由此而來否定了每人只有一個顱中腦的觀點。科學家研究明 確了兩腦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顱腦面臨驚恐釋出的應激激素會衝擊胃發生痙攣;驚恐又引起交感神經影響腸腦的血清素分泌量。據11月號德國《地球》雜誌報 道,一些科學家認為,人類的許多感覺和知覺都是從肚子裏傳出來的,肚子裏有一個非常複雜的神經網路這一“第二大腦”也被稱為“腹部大腦”,它擁有大約 1000億個神經細胞,比骨髓裏的細胞還多。有科學家認為,通過觀察人的肚子能瞭解人的思想,也就是說“人的決定是從肚子裏作出的” 報導說,人體的神經傳遞物質——血清基95%都產生於腹部的“第二大腦”。這套神經系統能下意識地儲存身體對所有心理過程的反應,而且每當需要時就能將這 些資訊調出並向大腦傳遞,這也許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理性決定。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邁克爾•格肖恩介紹說,這個“第二大腦”也會生病,並導致神經機能病。而另 據獲悉,許多科學家已將一些病症的起因歸為“第二大腦”的神經系統沒有發揮功能,例如神經性恐懼症和抑鬱症等。現代醫 學還把臍帶幹血細胞作為治療血液病的首選,並從胎兒出生時便進行儲備,因為其是血液的初始細胞有非常強的再生能力。 腹部經絡的特點(1)胎兒在母體發育成熟後,先天經絡已經形成。胎兒娩出後,人體的營養攝入方式發生了變化,通過食道攝取食物,鼻子吸入氧氣,後天的經絡 系統開始發育和創建。先天供給營養的途徑被人為地切斷〔臍帶被結紮〕系統的功能被新的方式所替代,融入新的系統同時被人們所忽略。但是,這一系統在腹部依 然存在,當人們在發生疾病時便可以在腹部找到與全身應答關係非 常明確的相關位置點,只要根據腹部先天經絡分佈的特點進行相應的輕微刺激,許多的疾病症狀便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緩解。因此,這腹部除了傳統的經絡系統,還有 一個被人們所忽略了的新的先天經絡系統--腹部全息系統。薄氏在對腹部經絡分佈特點經過二十餘年的臨床研究後認為:腹針能夠取得很好的臨床療效,先天經絡 對全身的調控作用和腹部經絡系統對全身的影響是首要的條件。腹針療法治療時強調取穴準確,針刺深淺合理,操作嚴格規範是取得臨床療效的基本保證。同時證實 了腹部經絡系統有序分佈的客觀性和與全身經絡分佈的相關性。為揭示經絡的特性和科學地對經絡系統的功能進行開發具有一定的意義。使腹針療法成為能夠滿足時 代需要的無痛、安全、高效、快捷的,具有廣泛適應症的治療慢性病、疑難病的新方法。 現代醫學為依據,巧妙立法顯奇效腹針療法以神闕調控系統理論為核心,充分對傳統的中醫臟腑、經絡基礎理論進行了研究,根據腹部經絡的特點,使傳統針灸中的 腹部穴位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認為,先天經絡位於腹部的淺層,而傳統的經絡位於腹部的深層。把腹部不同的經絡系統的不同功能進行了巧妙的整合,使腹針療法成為具有廣泛適應證的治療全身慢性病、疑難病和老年病的無痛針灸新療法。腹針療法提出:“處方標準化、操作規範化、辨證條理化”的針灸發展新思路,為腹針療法的普及和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使腹針療法成為與時代科技同步發展的新學科,同時也為針灸學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使針灸學科的可重複性大大提高,任何醫師經 過嚴格的培訓都能夠很好地掌握。 腹針常用穴位及取穴方法穴位是針灸治療的施治部位,每個穴位都是在體表的標準定位點,穴位的穴性是根據不同的穴位在臨床上的不同功能確定的,每一個穴位都 具有一定的相對特異性。任何穴位都是已知的定位點,而決不是任意點,這是腹針療法對穴位的認識和基本的理念。因此,準確的定位取穴和對每個腹部穴位的穴性進行瞭解是學習腹 針的基礎。腹部穴位有“差之毫釐,繆之千里”的特點,必須嚴格執行腹針的定位標準和操作規範。 1.腹部穴位的取穴方法 1.1腹部分寸的標定:比例寸取穴法(1) 上腹部分寸的標定:中庭穴至神闕穴確定為8寸(2) 下腹部分寸的標定:神闕穴至曲骨穴確定為5寸(3) 側腹部分寸的標定:從神闕、經天樞穴至側腹部確定為6寸 1.2腹部分寸的測量:水平線法 (1)上腹部中庭穴至神闕穴確定為8寸是指病人平臥時,中庭至神闕穴兩個穴位點之間的水平線上的直線距離為8寸。 (2)下腹部神闕穴至曲骨穴確定為5寸是指病人平臥時,神闕穴至曲骨穴兩個穴位點之間的水平線上的直線距離為5寸。 (3)側腹部從神闕、通過天樞穴至側腹部確定為6寸是指病人平臥時,側腹部的止點至神闕穴兩個穴位點之間的水平線上的直線距離為6寸。水平線、比例寸的取 穴方法是腹針排除人體因為胖瘦形成的個體差異而採取的取穴方法。 1.3任脈的定位 任脈位於腹白線的下邊,是否能夠準確地對任脈的位置進行判斷是影響正確取穴的主要因素。分辨任脈的定位有二種方法。(1)、觀察毛孔的走向(2)、分辨任 脈的色素沉著為了大家便於記憶,特編腹針取穴歌訣如 下:腹針取穴要認真,反復度量莫走神;上八下五旁開六,起止摸准尺端平。中庭曲骨需祥辯,更查任脈何處行;色素沉著毛孔定,毫釐不差要記清。 2、腹部常用穴位的定位和功能序號 穴位名稱 定位 功       能 傳統功能 全息圖功能 1 中 脘 神闕穴上4寸的任脈上 胃的募穴,主治: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胃痛、消化不良、嘔吐、腹脹、腹瀉便秘、痢疾、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病、虛勞吐血、氣喘等疾病。 相當於口,可以治療口、鼻、牙部及頭面部的各種疾病 2 下 脘 神闕穴上2寸的任脈上 任脈的經穴,可以治療消化不良、胃痛、胃下垂、腹瀉、反胃等疾病。 相當於第七頸椎,可以治療相應部位的疾病 3 水 分 神闕穴上1寸的任脈上 腹水、嘔吐、腹瀉、腎炎、腸鳴泄痢、小便不通等疾病 相當於第七胸椎,治療相應部位疾病 4 神 闕 臍之正中 急慢性腸炎、慢性痢疾、小兒乳 痢脫肛、腸結核、水腫、臌脹、中風脫症、中暑、婦人血冷不受胎氣等疾病。 5 氣 海 神闕穴下1.5寸的任脈上 下焦虛冷、嘔吐不止、腹脹、腹痛、腸麻痹、遺尿、尿頻、尿瀦留、遺精、陽痿、赤白帶下、月經不調、虛陽不足、驚恐不臥、神經衰弱、四肢厥冷等疾病。 相當於第二、三腰椎,可以治療第二、三腰椎的疾病 6 石門(別名:絕孕,禁針) 神闕穴下2寸的任脈上 腹脹堅硬、水腫、尿瀦留、小便赤不利、小腹痛、泄瀉、身寒熱、咳逆上氣、嘔血、疝氣疼痛、產後惡露不止、崩漏、閉經、乳腺炎、婦人絕孕等疾病。 禁針 7 關元(別名:丹田) 神闕穴下3寸的任脈上 諸虛百損、臍下絞痛、腹痛腹瀉、腎炎、月經不調、婦女不孕、痛經、盆腔炎、血崩、子宮脫垂、遺精、陽痿、遺尿閉經、帶下、尿路感染、產後惡露不止、疝氣等 疾病。 相當於第四、五腰椎,可以治療第四、五腰椎的疾病 8 商 曲 下脘旁開5分處 腹中切痛、積聚不嗜食、目赤痛從內眥始、腹膜炎、頸肩疼痛等疾病。 相當於頸肩結合部,治療相應部位 9 氣 旁 氣海旁開5分 腰肌勞損、腰部疼痛、酸困、下肢無力等疾病。 相當於二、三腰椎旁,治療相應部位 10 氣 穴 關元穴旁5分處 奔豚痛引腰脊、月經不調、帶下、不孕症、尿路感染、瀉痢、腹瀉等疾病。 相當於四、五腰椎旁,治療相應部位 11 滑肉門 水分穴旁開2寸處取之 癲癇、嘔逆吐血、重舌舌強、胃腸炎、肩關節炎等疾病。 相當於肩,治療肩關節周圍疾病 12 天 樞 臍正中旁開2寸處 嘔吐、泄瀉、赤白痢、消化不良、水腫、腹脹腸鳴、冷氣繞臍切痛、煩滿便秘、赤白帶下、月經不調、淋濁、不孕、癲癇等疾病 相當於側腰,治療各種腰肌的疼痛及疾病 13 外 陵 陰交穴旁開2寸處 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疝氣、月經痛、髖關節疼痛、坐骨神經痛等疾病。 相當於髖,治療髖關節及股骨頭周圍疾病 14 上風濕點 滑肉門穴外5分上5分 相當於肘,治療肘關節周圍疾病 15 上風濕外點 滑肉門穴外1寸 相當於腕,治療腕關節周圍疾病 16 下風濕點 外陵穴下5分外5分 相當於膝,治療膝關節的各種疾病 17 下風濕下點 下風濕點下5分外5分 相當於踝,治療踝關節的各種疾病 腹針要求臨床病人在首次治療時必須對腹部的基本定位穴位進行準確的度量,對於療效欠佳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要求按照取穴的規範進行反復的校對。 腹針的針刺手法 1.針具選擇為了避免針刺意外的發生,便於控制進針的深度,腹針治療時根據患者的體形和疾病選擇針具,要求同一病人使用同一規格的針具。詳見下表:薄 氏  腹 針 專 用 針 具 標 准規   格 分 型 適  應  證 34#(0.22mm-50mm) 34#(0.22mm-40mm) 34#(0.22mm-30mm) AⅠ肥胖型 頭痛、 面神經麻痹、上呼吸道感染、帶狀皰疹、過敏性哮喘、慢性胃炎、慢性盆腔炎、頸椎病、肩周炎、網球肘、腕管綜合症、腰椎病、坐骨神經痛、骨關節病、風濕性關 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疼痛性疾病。 AⅡ正常型 AⅢ消瘦型 36#(0.20mm-50mm) 36#(0.20mm-40mm) 36#(0.20mm-30mm) BⅠ肥胖型 腦血管病後遺症、小兒腦癱、慢性前列腺炎、眼底病、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 BⅡ正常型 BⅢ消瘦型 38#(0.18mm-50mm) 38#(0.18mm-40mm) 38#(0.18mm-30mm) CⅠ肥胖型 多年腦血管病後遺症、小兒腦癱、老年病、慢性病等疾病中體質較弱者。 CⅡ正常型 CⅢ消瘦型 2. 進針深度腹壁層較厚,針刺時不僅疼痛程度較輕而且便於施術。由於在腹壁的不同層面分佈著腹部的不同經絡系統,因此,針刺的深度會影響不同的腹部經絡系統。 腹針根據腹部的經絡分佈特點,對於初學者首先要求將腹針的進針深度分為淺刺、深刺。 2.1淺刺:將針灸針刺入皮下,即為淺刺。淺刺時,會對腹部的全息經絡系統產生影響,病人可以沒有任何感覺,但當針尖進入相應的深度時,治療的相應病變部 位的感覺會很快改善。 2.2深刺:將針灸針刺入較深的皮下組織中,即為深刺。深刺時,會對腹部傳統的經絡系統產生影響,病人可以有輕微的酸、麻、脹、痛的感覺。但深刺時不能把 針尖刺入腹腔內,因為,腹部的經絡存在於腹壁的組織中,因此,深刺的深度以患者的感覺為度。應當在不斷的臨床實踐中,提高手法的熟練程度。腹針療法提出 “疾病有浮沉,針刺有淺深”便是要求針刺的深度必須根據疾病的病位元進行判定。腹針要求的“刺至病所”便是:疾病的病位深應當針刺的深,疾病的病位淺應當針 刺的淺,根據疾病發生的病位元來決定針刺的深淺。 3. 針刺手法腹針進針時應首先避開毛孔、血管,在準確定位的前提下,根據處方的要求,按照順序進行針刺。 3.1 進針的方法腹針進針時要求刺皮時要快,取穴要准。進針快可以減輕病人的疼痛感,取穴准才能保證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套管進針法:為了強化消毒觀念,避免交叉 感染,我們提倡使用一次性針具或專人專具,採用套管進針法。套管進針法不僅衛生,定位準確,而且操作簡單。可以縮短大家學習進針的時間。腹針與傳統針灸的 差異是進針時對取穴的準確性有更高的要求。 3.2 撚轉的手法腹針的撚轉手法與傳統的手法不同,一般採用以下二種方法: ① 只撚轉不提插 ② 輕撚轉慢提插, 3.3 起針的方法腹針的起針方法與傳統的針灸不同,在起針時按照進針的順序以序起針。在起針時從原來針刺的深度緩慢撚轉出針,不允許先向深刺然後起針的傳統針灸 習慣的操作手法。 3.4 留針的時間腹針的留針時間,一般為20~30分鐘。對於病程短和體質較差的病人主張留針的時間稍微短些,對於病程長和體質較好的病人主張留針的時間相對長 些。治療的療程為6次~10次之間,一般疾病6次一個療程,腦血管病後遺症等慢性病10次一個療程。治療的第1~3次連續針灸每日1次,第3次後隔日針灸 1次。在腹針治療的過程中,由於腹針要求“刺至病所”,因此,不可以把病人對針刺局部的主觀感覺作為針刺深淺是否適度的客觀指標,而是以臨床症狀的改善作 為針刺適度的客觀標準, 腹針的操作規範薄氏腹針療法的操作規範貫傳在腹針療法的全過程中,在臨床治療時與傳統的治療方法不同,必須按照腹針的要求進行操作。 1、治療前的檢查準備 1.1、詢問病史、現病史,並做好記錄。(見腹針病歷表) 1.2、進行詳細的檢查在結合病史明確診斷的同時,觀察平臥體位元時病人的陽性體征。 1.3、根據檢查的結果給病人確定治療處方並在腹針病例上 進行計錄用不同的顏色對穴位的進針深度進行標記。 a、 紅筆標計的穴位表示深刺或中刺,藍筆標計的穴位表示淺刺。 b、 同一種顏色的筆進行標記時,用D表示深刺、M表示中刺、S表示淺刺。 1.4、根據病人的體型選擇針具。 2治療時的體位 2.1、腹針治療時,病人採取平臥體位,四肢放鬆,腿可伸直或半屈曲。在治療的過程中,病人可以根據舒適的程度把體位適當的進行調整。 2.2、術者應根據自己的習慣決定操作的方位,左利手站在患者的左側,右利手站在患者的右側。 2.3、根據處方的需要對每個穴位進行度量在腹部標記,然後根據處方的要求,依序進行針刺和對穴位的深淺進行調整。 2.4、進行平臥體位的治療前後對照,根據對照的結果決定是否對處方或穴位的深淺調整。 2.5、操作過程完成後,選擇適當的器具,罩在腹部對針刺在腹部的針具進行保護,並根據室內的溫度或環境溫度為患者腹部保暖。 腹針的適應症與禁忌症任何療法都有相對的適應症,只要選擇得法,任何療法都會取得很好的療效。這是腹針的基本觀點。因此,適應症與禁忌症的學習非常重要。 1.腹針的適應證:一般而言,腹針的適應證為內因性疾病,即內傷性疾病或久病及裏的疑難病、慢性病為主要的適應證。 2.腹針的禁忌證:腹針的刺激部位是腹部,因此,一切原因不明的急腹症均為禁忌證,以免因針刺而引起誤診。此外,急性腹膜炎、肝脾腫大引起的臍靜脈曲張、 腹腔內部腫瘤並廣泛轉移、懷孕婦女大月份孕期均為禁忌證,對於長期慢性病而致體質衰弱的病人,在施術時亦需謹慎處之。如肝脾腫大則需注意針刺兩脅時不宜太 深,以免損傷實質性臟器。 腹針治療常見病症腹針療法在治療時有一病一方的標準化處方特點,許多疾病在腹針療法中都有其對應的處方。而且,任何疾病的處方都是唯一的。只要診斷準確都 有很好的臨床療效。因此,必須從提高診斷水準入手才能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其次,認真地把握好腹針治療時的每一個環節和提高取穴和手法的基本功使操作規範 貫穿在治療的全過程中,是提高臨床水準的關鍵,其次還需要掌握好各種疾病的辯證特點,才能滿足每個病人臨床症狀不同的個性化需要。在每個處方中,對針刺的 順序,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於進針的深度在每個處方中都把淺刺的穴位進行了說明,以便大家能夠掌握。對於每種疾病的臨床不同表現,也可以在辯證加減中去 選擇。 1落枕 1.1定義落枕是多見於成年人的急性單純性頸項強痛,活動受 限的一種病證,又稱頸部傷筋。本病多由於睡覺時頸部位置不當,風寒侵襲所引起。部分病例可因頸部輕度扭傷引起。 1.2〔腹針治療〕 (1)處方:中脘、商曲(患)、滑肉門(患) (2)針刺的順序:1、中脘、2、商曲(患)、3、滑肉門(患) (3)針刺的深度:中脘、商曲(淺)、滑肉門 1.3〔辯證加減〕頸項雙側疼痛:商曲(雙、淺)、滑肉門(雙)。頸項後正中疼痛:下脘(淺)、商曲(雙、淺)。 2肩周炎 2.1 定義肩周炎又稱肩凝症或漏肩風,因患者年齡多在50歲左右,故又稱“五十肩”。本病以單側或雙側肩關節酸重疼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為主症。 2.2 〔腹針治療〕 (1)處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門(患) (2)針刺的順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門(患) (3)針刺的深淺:中脘、商曲、滑肉門(淺) 2.3[辨證加減] 肩部疼痛的範圍較大時滑肉門三角(患)。肩部疼痛的範圍較局限時以滑肉門為頂點的三角取穴距離縮短。 3肱骨外上髁炎 3.1定義肱骨外上髁炎又稱網球肘,通常發生於網球運動或經常用力作旋轉前臂、屈伸肘關節者,肘關節疼痛為主症。 3.2 〔腹針治療〕 (1)處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門(患)、上風濕點(患) (2)針刺的順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門(患)4、上風濕點(患) (3)針刺的深淺:中脘、商曲、滑肉門(淺)上風濕點(淺) 3.3[辨證加減] 肘部疼痛較劇加上風濕點三角(患、淺)。 4腕部的狹窄性腱鞘炎 4.1定義 本病多發生於經常使用腕部及手指握力的人群,以腕部橈骨莖突及拇指的掌指關節掌側等處最常見。工作時由於肌腱和腱鞘在橈骨莖突及關節處經常摩 擦,產生損傷性炎症,逐漸使腱鞘狹窄而患病。病程緩慢,偶發於手部急性損傷後。 4.2〔腹針治療〕 (1) 處方:中脘、商曲(健)、滑肉門(患)、上風濕點(患)、上風濕外點(患) (2)針刺的順序:1、中脘、2、商曲(健)、3、滑肉門(患)4、上風濕點(患)、5、上風濕外點(患) (2) 針刺的深淺:中脘、商曲、滑肉門、上風濕點(淺)、上風濕外點(淺) 4.3[辨證加減] 腕部拇指側疼痛加列缺(患)腕部關節正中疼痛加外關(患)。 5 頸椎病 5.1定義頸椎病是一種老年性退行性骨質病變,又稱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綜合症。本病臨床表現以頸項部疼痛、頸項強直、活動受限、上肢麻木放射痛、手指麻木 或伴頭暈頭痛、耳鳴眼花、眩暈、失眠、 記憶下降,嚴重時發生卒倒等。X光片顯示有骨質增生或生理彎曲度改變、椎間隙狹窄、椎間孔變小、變窄等。臨床可分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脊髓型。 其中以神經根型、椎動脈型為多見。 5.2 〔腹針治療〕 (1)處方:中脘、關元、商曲(雙)、滑肉門(雙) (2)針刺順序:1、中脘;2、關元;3、4、商曲;5、6滑肉門 (3)針刺深淺:中脘、關元、商曲(淺)、滑肉門 5.3辨證加減:  神經根型加石關(雙)、取石關時依頸項部疼痛的部位而變動,如在兩側項肌的外側時取穴離腹白線稍寬,如在兩側項肌的內側時取穴離腹白線略窄。椎動脈型加 下脘。上肢麻木、疼痛加患側滑肉門三角。頭痛、頭暈、記憶下降加氣穴(雙)。耳鳴、眼花加氣旁(雙)。 6 腰椎間盤突出症 6.1 定義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一種腰腿痛中常見的原因,許多腰痛和根型坐骨神經痛,均與此病相關,近年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確診提供了極大 的方便,為我們的辨證施治也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6.2 〔腹針治療〕 (1)處方:水分、氣海、關元 (2)針刺順序:1、水分;2、氣海;3、關元 (3)針刺深淺:水分、氣海、關元 6.3[辨證加減]: 急性腰椎間盤突出:人中、印堂。 陳舊性腰椎間盤突出:氣穴(雙)。 以腰痛為主:外陵(雙)、氣穴(雙)、四滿(雙)。 合併坐骨神經痛:氣旁(對側)、外陵(患側)、下風濕點(患側)、下風濕下點(患側)。 7膝關節扭挫傷 7.1 定義 膝關節是全身最大的關節,由股骨和脛骨組成,其前面是臏骨,關節囊包圍整個關節,內外側分別有內側和外側副韌帶,關節內有十字韌帶及內側和外側半月軟骨 板,在臏骨下有臏下脂肪墊。膝關節在受到扭挫後容易引起損傷。臨床上常見的有側副韌帶撕裂傷、半月板破裂、臏下滑囊血腫等。 7.2腹針治療 (1)處方:水分、氣旁(健)、關元、外陵(患)、下風濕點(患)。 (2)針刺順序:1、水分;2、氣旁;3、關元;4、外陵;5、下風濕點。 (3)針刺深淺:水分、氣旁、關元、外陵(淺)、下風濕點(淺)。 7.3辯證加減 側副韌帶撕裂傷: a、外側副韌帶撕裂傷:下風濕點向內斜上2分處取穴。 b、內側副韌帶撕裂傷:下風濕內點。 半月板破裂: a、外側半月板破裂:下風濕點穴和下風濕內點穴的連線外側向內2分處取穴。 b、內側半月板破裂:下風濕點穴和下風濕內點穴的連線內側向外2分處取穴。 髕上滑囊血腫:下風濕點和下風濕內點的連線中點取穴。 8  腰背痛 8.1 定義腰背痛是指背痛連及腰痛的一種常見臨床症狀,背痛除背肌勞損、骨質增生、感受風寒等因外,還可因內臟的疾病而引發,腰痛除風濕、勞損、骨質增生、閃挫 等因外,亦可因內臟疾病誘發,故其病因較為複雜。本證常見於腰背部軟組織損傷,肌肉風濕以及脊柱和內臟病變等。本篇僅就寒濕性、勞損性、腎虛性腰背痛敍述 如下。 8.2 〔腹針治療〕 (1)處方:中脘、氣海、關元、大橫(雙) (2)針刺順序:1中脘、2氣海、3關元、4、5大橫(雙) (3)針刺深淺:中脘、氣海、關元、大橫(雙) 8.3辨證加減: 腰背痛背痛較甚:滑肉門(雙、淺)、太乙(雙)、石關(雙)、風濕點(雙、淺)。 腰背俱痛:商曲(雙)、天樞(雙)。 腰背痛腰痛較甚:外陵(雙)、金河(雙)。寒濕性:上風濕點(雙、淺)、下風濕點(雙、淺)。 勞損性:商曲(雙、淺)、四滿(雙)、氣穴(雙)。 腎虛性:下風濕點(雙、淺)、水道(雙)。 9 慢性胃炎 9.1〔定義〕本病可有急性胃炎轉變而來。飲食不節、嗜食生冷辛辣或長期飲酒、過度吸煙、精神刺激,都能成為本病的誘發因素。其他如潰瘍病、胃癌、胃擴 張、胃下垂等,也能引起續發炎症。 9.2〔腹針治療〕 (1) 處方: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雙側) (2) 針刺順序:1、中脘;2、下脘;3、氣海;4、關元;5~6、天 樞(雙側) 9.3 辯證加減: 消化不良:加天樞下(右側、)便秘:加天樞下(左側、)虛寒型:加神闕溫灸 10 消化性潰瘍 10.1〔定義〕消化性潰瘍是發生在胃和十二指腸的明顯潰瘍,潰瘍亦可位於食管下端、胃空腸吻合術後的吻合口,或空腸、回腸、米克耳憩室.因這些潰瘍的形 成均有胃酸和胃旦白酶的消化作用參與,故稱消化性潰瘍。絕大多數(95%以上)位於胃和十二指腸,是一種常見慢性病,多發於青壯年。 10.2〔腹針治療〕 (1) 處方:中脘;下脘;水分;氣海;關元;天樞(雙側)。 (2) 針刺順序:1、中脘;2、下脘;3、水分;4、氣海;5、關元;6、7天樞(雙側)。 10.3辯證加減:十二指腸潰瘍加:梁門(右側、中刺)噯氣、泛酸加:上脘(中刺) 11.慢性腸炎 11.1定義:慢性腸炎一般多指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而言。病因尚不十分明確,可能為腸道感染(如急性細菌性痢疾等)的後果。其他如情緒激動、勞累、 飲食失調、繼發感染等,常是復發的誘因。 11.2〔腹針治療〕 (1)處方:中脘;下脘;腹瀉;關元;天樞(雙側) (2)針刺順序:1、中脘;2、下脘;3、腹瀉;4、關元;5、6天樞(雙側) 11.3辯證加減:小腹脹痛:加大巨(雙側)。便溏、水瀉:加水道(雙側)。脾胃虛寒型:加大橫(雙側);神闕溫灸。 12膽囊炎 12.1定義:膽囊在肝臟下面膽囊窩內,象黎形,位於右上腹肋緣下。主要因膽結石梗阻、膽汁滯留和細菌感染而引起發病史。 12.2〔腹針治療〕 (1) 處方: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天樞(雙側);上風濕點(右側)。 (2) 針刺順序:1、中脘;2、下脘;3、氣海;4、關元;5~6、天樞(雙側);7、上風濕點(右側)。 12.3辯證加減急性膽囊炎加:大橫(右側)消化不良加:天樞下(右側)便秘加:天樞下(左側) 13、上呼吸道感染 13.1〔定義〕上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氣管,這些部位的病毒性或細菌性感染,總稱為上呼吸道感染,俗稱傷風、感冒。 13.2〔腹針治療〕 (1) 處方:中脘;下脘;上風濕點(雙側)。 (2) 針刺順序:1、中脘;2、下脘;3、4、上風濕點(雙側)。 (3) 針刺深淺:中脘(淺刺);下脘(淺刺);上風濕點(雙側)。 13.3辯證加減:咽部疼痛加下脘下(淺刺)。高熱不退加氣海、關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