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傷寒論﹍表症論證

太陽表證
脈浮頭痛項兼強,發熱憎寒病太陽,自汗桂枝湯對證,周(身)疼無汗主麻黃(湯。)
陽明表證
二陽燥氣屬陽明經,腑(熱在經,白虎湯;在腑,承氣湯)分歧另細詳(不在表證之內。)即此鼻幹不得臥,目疼身熱葛根清。
少陽表證
少陽相火主柴胡,口苦耳聾舌痛俱,人說能和半表裏,誰知功在轉其樞(《內經》雲∶“少陽為樞”。
四時感冒,其症與傷寒表症同,但輕而不重耳,以加味香蘇飲之類,取微汗而解,宜列
感冒
四時感冒客邪侵,寒熱頭疼嗽不禁,解散香蘇飲微取汗,須知病淺勿求深。
腳氣
腳腫原因濕氣來,雞鳴散劑勿徘徊,(幹香港腳症,不腫而頑麻拘急)宜四物加蒼澤,腎氣丸平逆上災。
暑症口渴,心煩,溺赤,身熱,脈洪而虛,輕者為傷暑,以六一散蕩滌熱氣,從小便而泄。若暑熱閉鬱而無汗,必用香蘇飲,發越陽氣,徹上徹下,解表兼利小便而愈。重者名為中暑,大渴大汗,宜白虎湯加人參主之。或汗出身熱,而兩足冷者,是暑而挾濕,宜白虎加蒼術湯主之。若中暑昏悶不醒,並伏暑停食吐瀉,宜半夏四錢,茯苓、甘草各二錢,研末,入生薑汁少許,開水調灌之。後夏月貪涼,多傷寒之病,宜用傷寒法治之,且暑月伏陰在內,吐瀉證可用理中湯者,十之六、七,甚者必用通脈四逆湯,若吐瀉而渴,宜五苓散。(經義)《刺志論》曰∶“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暑,汗,煩則喘滿,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仲景雲∶“脈虛身熱,得之傷暑”。
暑證
暑證心煩脈已虛,溺紅熱渴自欷 ,輕宜天水(散,又名六一散)從便去,重則香薷飲取汗除。白虎沃焚征巨效(大汗,大渴不止者,白虎加人參湯,理中救逆鑒前車(夏中伏陰在內,多霍亂多瀉證,渴者五苓散,不渴理中湯,聖法也。余目擊時醫鄭培齋自患吐瀉證,上午服藿香正氣散,傍晚大汗淋漓而斃,可為前車之鑒。若急用理中湯,尚可救之,)有雲膝冷為挾濕,方見東垣李氏書(《東垣十書》有蒼術白虎湯。
濕證
四肢重痛大便溏,頭亦重兮濕氣傷,藥用二陳(湯加入)蒼白術,須求《金匱》再參詳。
腫證者,一身腫大,按之重者 而不起,輕者即起。水與氣同源,不必分之,以五皮飲為主。上半身腫者,宜發汗,加防風、紫蘇、杏仁各二錢,下半身腫者,宜利小便,加防己、白術、地膚子各二錢,虛者合四君子湯,兼服濟生腎氣丸,實者加葶藶子一錢,萊菔子炒研三錢。如若不效,以小青龍湯行太陽之水,真武湯安少陰之水,麻黃、甘草二味發皮膚之水,麻黃附子甘草湯導小腹之水。又以東引桑枝炒紫蘇,湯淋取汁,入小黑豆,煮湯服之,數日其效。又有似腫非腫,而皮膚脹大,名曰氣脹,駱氏用神仙九氣湯治之。此證不全屬於表,然腫症現於皮膚,故列於表證。(經義)《平人氣象論》曰∶“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陰陽別論》曰∶“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滿。”《大奇論》曰∶“腎肝並沉為石水,《靈樞》邪氣病形篇曰∶“腎脈微大,為石水。起臍以下至少腹,睡然睡上至胃脘,死不治。”《大奇論》曰∶“肝腎並浮為風水。”《水熱穴論》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 腫, 腫者,聚水而生病也。”“諸水皆生於腎”。“腎者,牝髒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湧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元府,行於皮膚,傳為 腫,本之於腎,名曰腎水。”《靈樞•水脹》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時,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裏水之形狀,此其候也。”又曰∶“膚脹,寒氣客於皮膚之間, 然不墜,腹大,身盡腫,皮濃,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靈樞•五癃津液別論》曰∶
“水溢則為水脹。”《靈樞•九針論》曰∶“下焦溢為水”。《靈樞•脹論》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臟腑之內乎。”“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廓胸脅,脹皮膚,故名曰脹。”夫膚脹與鼓脹,何以別之,然膚脹是皮膚脹也,鼓脹則腹中脹耳,且色蒼黃,腹筋起,膚脹無之,是以異也。
腫證
腫成手按論紛紛(按之 而不起為氣腫,即起為水腫,張景嶽又反其說,)水氣同源不必分(氣滯水亦滯,氣行水亦行。)六部浮沉兼表裏,五皮(飲)授受語殷勤(出華元化《中藏經》。)小(青龍(湯)真武(湯)功崇本,附子(麻黃附子甘草湯)麻甘(麻黃甘草湯)勇冠軍。膚腫另從九氣治,茯苓導水(湯)得傳聞(茯苓導水湯諸家極贊其妙,余熟聞而未試。
頭痛詳於《傷寒》。太陽痛在後,陽明痛在前,少陽痛在側。其餘頭痛,逍遙散加防風、半夏、玉竹、白芷、川芎,可以統治之。此方多用風藥,以巔頂之上,惟風藥可到也。若血虛頭痛,諸藥不效者,宜當歸補血湯,加鹿茸一兩。腎虛頭痛者,宜左歸飲加肉蓯蓉三、四錢,川芎二錢,細辛一錢五分主之。惟真頭痛,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不治。駱龍吉用三五七散救之,其方附子三兩,山茱萸五兩,幹山藥七兩,為末,食後姜棗湯調下三錢是也。或以吳茱萸大劑,鎮厥陰之逆,以厥陰之脈會於巔故也,可救十中之?。(經義)《平人氣象論》曰∶“寸口之脈,中手短者,目頭痛。”《著至教論》曰∶“三陽獨至者,是三陽並至。並至如風雨,上為巔疾,下為漏病。”《經脈篇》曰∶“膀胱,足太陽也,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脈要精微論》曰∶“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風論》曰∶“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又曰∶“新沐中風,則為首風。”又曰∶“風入系頭,則為目風眼寒。”《奇病論》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步不已,當有所犯,內至腦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厥病論》曰∶“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不治。”
頭痛
頭痛逍遙(散)芎芷良,血虛(當歸)補血(湯)入茸嘗(血虛頭痛,諸藥不效者,用當歸補血湯加鹿茸治之,以鹿茸生於頭為同氣也。)腎經虧損左歸飲,真痛吳萸(湯)挽絕陽(可救十中之一、二。
胸痛(肺氣不調),胃脘痛(胃氣不和),兩脅痛(肝膽之病),大腹痛(屬脾),小腹痛(肝腎之病)
痰飲證乃水氣上泛,得陽煎熬,則稠而為痰,得陰凝聚,則稀而為飲。此證以脾腎為主,以水歸於腎而受制於脾也。痰宜二陳湯,隨寒熱虛實加減,怪病老痰,宜滾痰丸。飲宜桂苓甘術湯,真武湯。二證愈後,以桂附八味丸收功。
腰痛證。《內經•刺腰痛篇》曰:足太陽脈浮,令人腰痛。言外感也,以五積散主之。《脈要精微論》曰:腰者,腎之府,轉搖不動,腎將憊矣。言內虛也,以六味地黃丸、桂附八味丸加牛膝、杜仲、淫羊藿、鹿茸、補骨脂主之。痛如刺者為死血,以鹿角為末,又以肉桂、牛膝、乳香、沒藥、元胡、桃仁、紅花酒煎送下四錢。痛而重著,如帶五千錢者為濕氣,宜腎著湯,痛而遊走,或作止不定者為痰積,宜二陳湯加南星及快氣之品,使痰隨氣運。又白術能利腰劑?之死血,凡腰痛諸藥罔效者,用白術兩許,少佐他藥,一服如神。
《太平聖惠方》治風冷,寒痹,腰痛,用川草烏三個,生搗為末,少加鹽水,攤於紙上,貼痛處即愈。以腰為腎府,故列於裏證。
腰痛外邪五積宜,內虛六味(湯,八味湯)化裁之,若還瘀血尋鹿角,腎著(病,即用腎著湯沉沉不轉移。
不寐證。經文外,《金匱》主肝魂不守宅,用酸棗仁湯。余以陽不歸陰,用幹百合一兩半,紫蘇葉三錢,龍骨、牡蠣、茯神、棗仁之類,隨宜加入。(經義)《邪客篇》“伯高曰∶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行其外,行于陽而不得入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蹺陷(按∶此“陷”字即陷阱之陷,陽氣阻而不行也,)不得入于陰,陰虛故目不瞑。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飲以半夏湯一劑,陰陽已調,其臥立至。”《大惑論》∶“帝曰∶病不得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不能食者,胃中元氣虛也。然有虛冷虛熱之異。虛冷者,面黃白,身常怕寒,所食不能克化,懶不欲食,大便溏秘無常,病在上、中二焦,宜用消食丸。若病在下焦,命門乏火化之職,宜用《本事》二神丸。虛熱者,面黃中帶赤,身常惡熱,胸膈飽悶,不欲食,間或吐酸,小便短,大便不通,病在上、下二焦,輕者用資生丸,重者用凝神散。若病在下焦,高鼓峰謂∶“腎乃胃之關,關門不利,升降息矣。”關門,即氣交之中,天之樞也。關故腎旺則胃陰足,胃陰足則思食,當急以六味加歸芍養之。若血燥大腸乾枯,有黑糞疊積胃底,則當以熟地五錢,當歸、麻仁各三錢,白芍、桃仁各二錢,微微潤之。視其形體如常,氣血尚足,可加大黃三錢助血藥,大腸一順利,胃自開矣。江蘇顧西疇最得意之秘法,其徒徐炳南刻《金匱翼》,謂為尤在涇所著,餘未敢信。然此法余用少年亦之多效,似不必愛古而薄今也。又此證有谷勞一證,其人怠惰好臥,肢體煩重,腹滿善饑而不能食,食已則發,穀氣不行使然也。《金匱翼》用沉香湯。《肘後》雲∶饑食便臥得“谷勞”病,令人四肢煩重,默默欲臥食畢輒甚,用大麥芽一升,川椒一兩,並炒幹薑三兩,搗末,每服方寸匕,日三服。
寒症統論
寒症有分經治者,有不必分經治者。桂枝麻黃驅表寒,甘薑、附子溫裏寒,羌活、獨活祛表之風寒,吳茱萸、川烏溫裏之風寒,肉桂去血分之寒,香附佐薑附除氣分之寒,一隅三反可也。理中湯補中土以統治諸髒,中和之劑也。吳茱萸湯、大建中湯宣上焦之陽也。真武湯扶下焦之陽,以行水也。附子湯回坎中之陽,以祛寒也。四逆湯救四肢之厥冷。白虎湯、通脈四逆湯更有斬關奪命之奇能。寒甚脈絕,熱藥拒格不納者,必用白通湯加人尿,膽汁,寒甚格陽亦用之。癆傷下寒上熱者,宜二加龍骨湯。若不宜剛燥之劑,小便不利者,可用桂附八味丸。若巴戟天、肉蓯蓉、小茴香、沉香、補骨脂,皆溫補命門之善藥,與癆傷症相宜
吐血、咯血、咳血、鼻衄、齒衄、血衄、大便血、血淋、血崩等證,皆為血不循經之病。經者,常也,血所常行之路也。血生於中焦,半隨沖任而行於經絡,半散於脈中,而充肌腠皮毛。若外有所感,內有所傷,則血不循經道而行,從上而溢,則為吐血、咳血、咯血、鼻衄、齒衄、舌衄等症;從下而泄,則為大便血、溺血、血淋、婦人血崩等症。不必有五臟六腑之分也。且五臟有血,六腑無血,觀剖諸獸腹,心下夾脊包絡中多血,肝內多血,心、脾、肺、腎中各有血,六腑無血。近時以吐血多者,謂吐胃血,妄甚。謂吐五臟血即死,若吐血崩下諸證,皆是經絡散行之血也。謂因五臟六腑之病而致血則可,謂血從五臟六腑之中而出則不可也。餘讀《本草經》,《內經》,《金匱》及《千金》等書,別有所悟。新刮青竹茹一撚,隨宜佐以寒熱補瀉之品,一服即效。所以然者,人身之脈絡不和,則充膚熱肉,澹滲皮毛之血,不循行其常道,則上吐衄而下崩中。今得竹茹以和之,是以竹之脈絡,通人之脈絡而為治也。若從風寒得者,麻黃湯加味可用。若從酷得暑者,竹葉石膏湯、白虎湯、六一散可用。若從秋燥得者,瀉白散可用。諸經之火熾甚者,四生丸可用,六味地黃湯亦可偶服,皆治標之劑也。若固元湯之平補,理中湯之溫補,甘草幹姜湯之補其上,黃土湯之益其中、下,與《褚氏遺書》所言“血雖陰類,運之者其陽和”二句,均得各大家不言之秘。余于此證各方,俱加鮮竹茹三、四錢,為效甚速,或另以大黃桃仁行血破滯之劑,折其銳氣。滑伯仁雲∶“血既妄行,遺失故道,不去血行瘀,則以妄為常,曷以禦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尤在涇曰∶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人易知也。瘀者未去,則新者不守,人未易知也。細心體驗,自見此證不專屬於熱。因《內經》有不遠熱則熱至,血淫、血泄之病生句,故列於熱證。
傷寒
桂枝湯 治傷風自汗,頭痛項強,發熱惡寒等症(凡《傷寒論》、《金匱》、《千金》、《外台》、《聖濟方》俱改為小劑,以便時用,下仿此。)
桂枝 白芍 生薑(各三錢) 炙甘草(二錢) 大棗(四枚)
水煎服,啜熱粥,覆取微汗,未汗再服,一日夜可三服。此方姜、桂、甘草、大棗之辛甘以補陽,芍藥、大棗、甘草之苦甘以補陰,是補劑非汗劑也。妙在服後,溫啜粥,取穀氣勝邪以為汗,則汗不受傷,則絕無變症之患。無論四時、南北、老幼、強弱,皆可服之。
麻黃湯 治傷寒中風發熱、惡寒、頭痛、身疼痛、項強、無汗而喘等證。
麻黃(去根節三錢) 桂枝(二錢) 炙草(一錢) 杏仁(二十四粒
水三杯,先煮麻黃至二杯,去沫,入諸藥同煮至八分,溫服,覆取微汗,不啜粥,未汗再服,一日夜可三服。此方麻杏從表以發表;桂甘從肌以達表;不啜粥者,恐其逗留麻黃之性,發汗太過也。
升麻葛根湯(錢仲陽) 治陽明傷寒中風,頭疼,身痛,發熱惡寒,無汗,口渴,目痛鼻幹,不得臥,及陽明發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時,人多疫疾。
升麻(三錢) 葛根 白芍(各二錢) 炙草(一錢)加薑煎。
愚以此方葛根可用三、四錢,升麻只用一錢許,加川芎、白芷、紫蘇、黃芩、石膏之類俱可加入。
此方非《傷寒論》陽明證之正方也。但就表證而論,陽明以肌肉為表,與太陽不同,故取葛根以清肌肉之熱為君,亦不啜粥者,恐胃得補而增熱也。
按∶陽明證,《內經》以身熱,目痛鼻幹,不得臥為提綱,仲景以胃家實為提綱。前聖後聖,立說不同,或從宋人用升麻葛根湯,是宗《內經》經氣之傳以為治也。但葛根非陽明正藥,以其宣肌絡,除大熱,取陽明主肌肉而蒸蒸發熱之義也。《傷寒論》入手,有用桂枝湯,麻黃湯法,卻無用葛根法,而傳為白虎證,以及承氣證,古今之治法一轍也。
小柴胡湯(方見下) 治少陽病,脅痛,目眩,耳聾,口苦,寒熱往來,嘔吐等症。此方《傷寒論》以太陽病邪氣欲從少陽而出,取之以助樞轉也。然正少陽症,亦不外此方,蓋以少陽主樞,柴胡為轉樞之神品,切勿以發汗誣之。
按∶頭為諸陽之會,傷寒中風陽證,必有頭痛。《經》雲∶太陽之脈,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列下項,循肩膊由夾脊,抵腰中,故太陽頭痛,腦痛而連項脊也。陽明之脈,起於鼻,絡於目,交額中,故陽明頭痛,額痛而連面目也。少陽之脈,起於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少陽頭痛,耳前後痛,上連頭角也
加味香蘇飲 治四時感冒風寒。
紫蘇葉(三錢) 香附(二錢研) 陳皮 川芎 蔓荊子 防風 秦艽 荊芥(各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加生薑五片 蔥白五根,水二杯半,煎八分溫服,覆取微汗。如傷風自汗,去蔥白、荊芥,加大棗二枚,一日夜作兩服。此方代桂枝湯,麻黃湯,時人喜其平穩。
陰虛盜汗症
當歸六黃湯 治陰虛發熱盜汗。
當歸 生地 熟地 黃芩 黃連 黃柏 甘草(各一錢五分) 炙黃 (三錢
水煎服。
參附湯 治腎虛不足,自汗等症。
人參(一兩) 附子(五錢
水煎。
附湯 治衛陽虛而自汗,即前方以炙黃 一兩易人參。
術附湯 治脾陽虛而挾濕自汗,即前方以白術一兩易人參。
盜汗自汗
自汗者,汗自出,屬陽虛,宜玉屏風散加牡蠣、浮小麥之類以實補表陽;盜汗者,身睡而汗出,醒而汗收,屬陰虛,宜當歸六黃湯以補陰清火。然陰陽有互根之理,有陽虛而治其陰者,陰虛而治其陽者,不可不知。又汗為心液,宜補其心,以人參養榮湯主之。液主於腎,宜補其腎,以左、右歸飲,六、八味丸主之。總之,汗以元氣為樞機,苟大汗身冷,必以六味回陽飲,人參加至兩許,方可挽回。傷寒誤發其汗,上焦津液乾枯,必引腎水上泛外溢,如水湧出,名曰亡陽,必以真武湯救之,蓋以此湯茯苓為鎮水,佐附子以回陽也。
腳氣
雞鳴散 治香港腳第一方,不問男女皆可服。
檳榔(七粒) 吳茱萸(泡) 紫蘇葉(各三錢) 桔梗(五錢) 橘紅 木瓜(各一兩) 生薑(五錢)水三大碗,煎至一小碗,取汁,再入水二碗,煎取一小碗,兩汁相和,次日五更,分三、五次冷服之,冬月略溫亦可,天明當下黑糞。
寒濕之氣,著于下焦而不去,故用生薑、吳茱萸以驅寒,橘紅、檳榔以除濕,然驅寒除濕之藥頗多,而數品皆以氣勝,加以紫蘇為血中之氣藥,辛香撲鼻,更助其氣,氣盛則行,速取“著者行之”之義也。又佐以木瓜之酸,桔梗之苦,《經》雲∶“酸苦湧泄為陰”,俾寒濕之氣,得大氣之藥,從微汗而解之,解之而不能盡者,更從大便以泄之,戰則必勝之意也。其服于雞鳴時奈何;一取其腹空,則藥力專行,一取其陽盛,則陽藥得氣也。其必冷服奈何,以濕為陰邪,冷汁亦為陰屬,以陰從陰,混為一家,先誘之而後攻之也。
腎氣丸(見下痰飲
四物湯(見婦人症
濕症
二術二陳湯 治諸濕及痰飲。
白術(三錢) 蒼術(二錢) 茯苓 半夏(各二錢) 陳皮 炙草(各一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