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養生茶

甘麥紅棗茶
( 1)材料:紅棗10顆、甘草6克、浮小麥3克
( 2)作法: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入600cc清水煎煮至剩餘一半的水量,濾渣飲用。
( 3)注意事項:此茶可早晚服用,具有安眠效果。
( 4)功效 :
1.紅棗:有益氣安神作用。
2.浮小麥:可治神經衰弱,對於精神不振,呵欠頻發有改善作用。
( 5)適用對象 :老人、男人、女人。

竹葉清心茶
( 1)材料:淡竹葉13克、烏龍茶6克、甘草3克
( 2)做法:將所有材料(除烏龍茶外)用500cc熱水沖泡,待20分鐘後,再加入烏龍茶燜3分鐘即可去渣飲用。
( 3)注意事項:每日2劑,用水沖泡2-3次。
( 4)功效
1.淡竹葉:能清心利尿,有散風、清熱、除煩解癒之效。
2.烏龍茶:能活血、助孕清肝火,有散風、清熱、除煩解癒之效。
( 5)適用對象 :老人、男人、女人、青少年。

花草減壓茶
( 1)材料:玫瑰花、洋甘菊、馬鞭草各 6克。
( 2)做法:將所有材料放入茶包內,加入 600cc熱水沖泡5分鐘後,即可飲用。
( 3)注意事項:最好趁熱飲用。
( 4)功效
洋甘菊:有消除緊張、舒緩頭痛、偏頭痛,以及因為感冒而引起的肌肉疼痛,並有改善過敏皮膚。此飲能有效舒緩因為壓力而造成的偏頭痛、並幫助淨化體內毒素。
( 5)適用對象:兒童、青少年、老人、男人、女人。
蔘菊茶
組成:人蔘 1/3、菊花1/3、麥門冬1/3。(各10克)
功效:補元氣,清虛火、明目、止渴、強心、保氣管、潤肺、抗疲勞。
使用:打成粗末,取一包用 500cc~1000cc滾水沖沏飲用。

補氣茶
組成:粉光蔘 1/2、人蔘1/2。 (各10克)
功效:補元氣,健胃,治療氣血不足、手腳冰冷、消除疲勞、提神、增強記憶力、抗老化。
使用:
茶飲:打成粗末,取一包用 500cc~1000cc滾水沖沏飲用。
藥膳:取 2 ~ 3包放入半雞或瘦肉、排骨適量加水熬燉四十分鐘。

潤膚美白茶
組成:西洋參 10克、枸杞15克、玉竹10克、茯苓6克。
功效:滋陰、補血、調經、美白、潤澤肌膚。
使用:打成粗末,取一包用 500cc~1000cc滾水沖沏飲用。


組成介紹:
◎人參
人 參味甘微苦,性溫,入脾、肺經,有大補元氣的作用,是一種良好的強壯劑,為補虛扶正,抗老防衰要藥。中國古代醫家或稱「人參補益之功,獨冠群草」,或謂 「人參為萬病靈藥」,有「起死回生」之力,日本人認為人參屬於一種「千草之靈,百藥之長」。大凡年老體衰,五臟虛弱,久病贏瘦,勞傷虧損,食慾不振,慢性 腹瀉,心慌氣短,失眠健忘,貧血頭昏,神經衰弱,以及性機能減退等一切氣血不足之人,服之皆有裨益。
功效:
對 神經系統有顯著興奮作用,進而提高機體工作效力;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病能力;使心臟收縮力加強,具有抗缺氧、抗疲勞的功能;調節人體膽固醇的代 謝,抑制高膽固醇血症的發生;有促進性腺激素樣作用,能夠促進男女性腺機能,對性機能減退者有益;可刺激造血機能,加速血細胞的生成,使造血機能旺盛,增 強人的體質。

◎菊花
本品類圓球形,氣微弱,味微苦,有清涼感。性微寒,味甘、苦,歸肺、肝經。
功效:
一是除風熱,以黃菊花清透疏風效力?優,多用於外感風熱感冒;
二是養肝明目,以白菊花功效?佳,常與枸杞子配伍;
三是解疔毒,以野菊花解毒的力量最強。

◎麥門冬
本品紡錘至狹長紡錘形,兩頭鈍尖,中央肥滿,微彎曲。表面均有不規則縱皺紋,半透明狀。未乾透質柔軟,乾後質堅硬。皮部軟,易折,斷面顆粒狀,中心柱硬韌,不易折,斷面黃白色,乾時角質狀,中央有細小木質部。氣微香,味微甜,具黏性。
功效:
清心潤肺,益陰除煩,健胃生津,清痰止嗽。解熱清肺,手足痿縱,肺痿吐血,咯血,肺癰吐膿,消渴,熱病津傷,咽乾口燥,便秘,下乳汁。

◎西洋蔘
西洋參係五加科植物西洋參的乾燥根,味甘微苦性寒有芳香氣無毒,歸心、肺、腎經。
功效:
具有補氣養陰及清火生津的功效,適用於熱證患者,高熱傷陰津液虧虛體力不足,及虛弱喘渴肺腎陰虛證,和小兒高熱煩渴等氣陰虛證。西洋參含多種人參皂貳,有顯著抗疲勞、抗利尿和抗缺氧能力,並能降血糖抗心律失常作用。也有鎮痛、鎮靜、解熱、解痙等中樞抑制作用。

◎茯苓
味甘、淡。性平無毒,歸心、脾、腎經。
功效: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等功效。
適用於小便不順暢、水腫、痰飲脾氣虛弱及心悸、失眠等症狀。

◎玉竹
味甘,性平不寒不燥,有「玉竹一味,功代參、耆」的補陰聖品美譽,歸肺、胃經。
功效:
具有養陰潤肺及益胃生津功效,適用於熱病傷陰、腸燥津枯、心煩口渴或肺陰不足、咽乾燥咳痰少諸症,對糖尿病有降血糖作用。

◎枸杞
枸杞子俗稱杞子,為茄科植物枸杞的果實,味甘甜性乎無毒,歸肝、腎、肺經。
功效:
具有養陰補血、滋腎補肝明日及潤肺的功效。適用於陰虛引起的頭暈眼花、腎虧腰痠及硝渴症。
蒲公英綠茶
【材料】:蒲公英 20克、甘草5克、綠茶3克
【做法】:將蒲公英、甘草加 700CC清水,熬煮10分鐘,再加入綠茶,續煮1分鐘後關火,去渣飲用。
【功效】:蒲公英對於各種急、慢性感染、急慢性胃炎、肝炎等疾病,有對抗細菌與病毒入侵的作用。

2.冬蟲夏草茶
【材料】:冬蟲夏草 10克。
【做法】:冬蟲夏草加入 500CC的清水,以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續煮10分鐘,即可飲用。
【功效】:有抗腫瘤及增強免疫力的作用。
【注意事項】:可研磨後沖服,或是燉服皆可,適合天天飲用。

3.雙花解毒茶
【材料】:金銀花 30克、連翹30克、菊花10克
【做法】:將所有材料加入 1000CC清水,熬煮10分鐘,去渣飲用。
【功效】:連翹與金銀花都是屬於性較寒的藥材,能幫助燥熱及火氣大的體質清熱解毒,根據研究,兩者皆有抗病毒之功效。
【注意事項】:若覺得喝起來味道不好,可以加入少許蜂蜜調味,而體質虛寒者不宜飲用。

*養生藥膳*
補氣免疫湯
【材料】:黃耆 50克、粉光參30克、雞肉適量
【做法】:先將黃耆及粉光參與 6碗清水,以小火加蓋熬煮15分鐘,取湯汁燉雞肉吃。
【功效】:補氣、增強免疫力、抗病毒感染。
瘦身茶飲七帖

通下潤腸茶
材料:麻子仁 6 克、甜杏仁 10 克、蜂蜜 1 匙。
製法:
1. 將麻子仁壓破,與杏仁一同放入鍋中。
2. 加入 500 ㏄熱水,煮沸一下,加入蜂蜜後即可飲用。
飲用法:每日一杯即可。
效果:麻子仁、甜杏仁都有潤腸通便的效果,平日喜愛油膩、重鹹、酸辣刺激飲食者,中醫認為這樣的飲食習慣易導致腸燥、便秘,最適合飲用此茶方,減重重點為潤便通腸,適用於便秘型肥胖者,同時有潤膚、治療輕為咳嗽的功效。
注意事項:消化系統不良者忌服。

綠葉輕體茶
材料:荷葉 10 克、薄荷葉 3 克、淡竹葉 6 克、綠茶袋 1 袋
製法:將所有材料混合,放入杯中,用 500 ㏄沸水沖泡 10 分鐘,即可飲用。
飲用法:每日 1-2 杯,在飯後半小時溫服。
效果:綠茶可促進體內新陳代謝,荷葉、薄荷葉、淡竹葉性味寒涼,能降低體脂肪,消除體內囤積的水分,清熱除煩、利尿,適合夏季飲用,另
外亦可幫助睡眠、除煩、夜尿。
注意事項:胃潰瘍、胃痛者忌服。

蜜綠愛玉茶
材料:愛玉 250 克、陳皮 6 克、綠茶袋 1 個、檸檬 1 個、蜂蜜 1 匙。
製法:
1. 將檸檬榨汁,備用。
2. 綠茶加陳皮,以 200 ㏄熱水沖泡,放涼,備用。
3. 將愛玉切大塊,加入綠茶陳皮水,加入檸檬汁與蜂蜜,即可食用。
飲用法:以此代替點心與消夜,每日 1-3 杯。
效果: 此茶除了易 有飽足感之外,可幫助降低血脂與膽固醇。愛玉所含的植物膠是一種能溶於水形成膠狀有黏性的物質,含豐富植物膠與水容易纖維, 之所以被奉為減重聖品,就在於它不易被消化吸收的特性,簡單來說,它是酸甜好吃又消暑的代餐。
注意事項:胃酸過多、腹瀉者要先吃些東西墊肚,才可飲用此茶。

大柴胡湯
材料:柴胡 8 克、黃芩 3 克、白芍 3 克、半夏 5 克、枳實 2 克、大黃 2 克、大棗 2 克、生薑 5 克。
製法: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以 750 ㏄的水煮沸 5 分鐘,即可飲用。
飲用法:每日一杯,食前冷服。
效果:一不小心就吃太多,運動量少,情緒易失控、暴怒者,常常口乾舌燥,皮下脂肪堆積、體力旺盛的實胖者,此方可以清掃體內的脂肪,使新陳代謝更通暢,並使體內鬱積的氣血,再次活躍起來。
注意事項:為中藥標準方劑,出自《傷寒論》一書,一日最多量為此茶飲之份量,勿多服。

活氣消脂茶
材料:黃耆 10 克、車前子 5 克、草決明 10 克、桑葉 5 克、陳皮 5 克。
製法:以 2000 ㏄水煮茶飲用。
飲用法:每日飲用 1000 ㏄。
效果:黃耆 有滋補強壯、利尿退腫、消炎等功效,主治體虛肥胖、水腫、中氣不足, 車前子利水 , 草決明潤腸、通便 , 桑葉清肝明目,陳皮行氣除脹滿 ;此茶 專為上班族、大魚大肉、飲食失衡的現代人創製而成,能順暢消化道系統、促進新陳代謝,長期飲用可達到並保持健美。
注意事項:孕婦、胃潰瘍、胃出血患者、習慣性腹瀉者勿用。

輕身玉茶
材料:玉竹、玉米鬚各 20 克,參鬚、枸杞各 10 克。
製法:以 800 ㏄水煮沸,再用小火煮 5 分鐘,去渣飲用。
飲用法:每日 1-2 杯,飯前或後半小時溫服。
功效:玉竹、玉米鬚利水消脂,參鬚、枸杞補氣活血,促進體內氣血循環,增進體立與新陳代謝;可改善水腫型肥胖,是簡單又容易看見成效的減肥茶,最適合久坐辦公桌、腹部多肉、下肢肥胖、覺得下肢沈重,舉步維艱者;對於心臟無力者,可以有強心作用,增加身體代謝循環速率。
注意事項:適用於糖尿病患者,減輕水腫,但不可加糖。

丹參綠茶
材料:丹參、何首烏、澤瀉各 10 克,綠茶包 1 個。
製法:將材料用 800 ㏄的水煮沸後,再用文火悶煮 5 分鐘,去渣即可飲用。
飲用法:每日 1 杯,飯後溫服。
效果: 丹參、何首烏 活血散瘀、涼血清心、養血安神等功效, 澤瀉 利尿 ;此茶 針對雜食、過食的營養失調症候群,此茶飲能活血化瘀,驅散肝之鬱氣,調理體質,肥胖者飲用可降低血中的脂肪,是一方溫和多效的茶飲。
注意事項: 易出血不止者,不宜大量服用。
感冒小偏方
1.現榨的甘蔗汁
(一瓶市價約40元台幣,三瓶100元,選顏色淺的比較新鮮),用鍋
子加熱後,甘蔗汁沸騰將爐火關掉,然後買新鮮的檸檬取汁滴在甘蔗汁裏,想喝甜一點,檸檬汁就加少一點。
中醫:甘蔗在中醫理論對感冒並無特殊療效,但甘蔗汁有滋潤及滋陰效果,對於秋天感冒喉嚨乾燥、或感冒久了喉嚨乾癢、老是想咳嗽,有滋潤緩解的效果。
{甘蔗除熱潤燥}
plus! 如果鮮甘蔗汁 100克,及米100至150克加水同煮成粥,能補脾養胃,生津止渴,潤燥止咳,治虛熱咳喘,煩熱口渴,反胃嘔吐,及熱病後期津傷,口乾舌燥。

2.紫蘇茶
至市場青草店買紫蘇葉,每次用手抓一把,加水五碗,煮滾再煮三分鐘,每天早晚飯後喝一杯,喝到好為止。 紫蘇、味辛性溫、常用於發汗袪寒、降氣化痰、肺氣喘急、心腹脹滿、安胎及魚蟹中毒。
Plus! 可以加幾片陳皮,變成紫蘇陳皮茶,效果更好歐!涼掉的陳皮茶請記得要加熱後再飲用,如果覺得喝不下去的話,可以加一點蜂蜜,不過還是天然的尚好啦!
陳 皮功效:行氣除脹滿,燥濕化痰,健脾和中。辛散通溫,氣味芳香,能行散肺氣,痰多咳嗽的常用要藥

3.吃熱橘子
假如家中的小朋友有感冒的情況,則本法是很適合小朋友,因為吃太多藥,對小朋友的腎臟負擔太大.... 桶柑<橘子頭拔一個小洞> + 鹽巴<1小撮>用鋁箔紙包起來放入烤箱烤個約 5 分鐘。
感冒嚴重的人只要吃二顆,不管是咳嗽或是喉嚨痛,馬上就可以不藥而癒了,這是賽夏族獨家的感冒良方。
使用方法:連同橘皮一起吃,除可治感冒,還能健胃、化痰、治咳及食慾不振,如果覺得皮苦澀,最少要把橘子裡面的細絲吃掉,因細絲也有化痰的功效。
醫師評析:陳皮是使用橘皮製成的,還有可以化痰鎮咳的八仙果,其原料是葡萄柚,這些柑橘類製品都有止咳、化痰、潤肺的效果。
Plus! 烤橘子如配烤麥芽糖,治咳效果更佳,方法是將一兩麥芽糖用兩根筷子夾著,或適用鋁箔紙包住,在火上烤或是烤箱烤至微焦吃。

飴糖
藥用:本品為以糯米或粳米磨成粉,煮熟,加入麥芽,攪合均勻,微火煎熬而成的飴。
性味與歸經:甘,微溫。入脾、胃、肺經。
功效:補中緩痛,潤肺止咳。
臨床應用:
• 用於中氣虛乏,腹中急痛等症。飴糖甘潤,功能補虛乏、建中氣,治療脾胃虛弱,可與黨參、黃耆等藥配合應用;本品還有緩急止痛作用,治療虛寒性腹中急痛可與桂枝、芍藥、甘草等配合應用。
• 用於肺虛咳嗽等症。本品甘潤益肺,治肺虛咳嗽,常與沙參、百部、杏仁等配合應用。

4.蛋酒…
日本清酒 50cc,打二個蛋,一點點砂糖,拌均勻後引用。
酒可以使血液循環更好,使身體溫暖,並有催眠作用,加了蛋之後營養更豐富;睡前喝一點蛋酒,睡覺後發汗解熱,感冒即不藥而癒。
PLUS! 麻油蛋酒,化痰止咳
有許多人咳嗽又加上痰滿多的,試試「麻油蛋酒」吧!
方法是:用適量麻油起油鍋,打入雞蛋、生薑數片、米酒(自行斟酌,以免口感太辣),少許砂糖(不可加太多,加太多糖會因太甜而生痰)。以平底鍋將蛋煎好,即成蛋酒,一日服用數次,即可治癒有痰的咳嗽。
因生薑屬「熱」、米酒可促進血液循環,但腸子易脹氣者不適合食用,免得腸子會因沾粘而絞痛,就會非常不舒服;而有心血管疾病宿疾者,亦不可煎此蛋酒食用,免得舊病復發而後果不堪設想!
PLUS! 麻油蛋治咳嗽
新 鮮雞蛋一個打勻,鍋熱麻油 30-50克燒至快沸,或是冒泡泡狀時倒入蛋,煎出蛋皮薄片,蛋皮薄片全熟後再回鍋中炒一下,盛起時候加入一湯匙的蜂蜜,趁熱服用,也可直接麻油炸荷包 蛋,取出即加入蜂蜜,每年春天開始,早晚一次,連吃三個月增強體質,增強抵抗力,能潤肺,輔助治小兒哮喘咳嗽、咳泡沫狀白痰。

5.蘆薈
治感冒所引起的喉嚨疼痛,取蘆薈葉一片切成三公分小片泡開水飲用也可以加少許蜂蜜或檸檬。
Plus! 將蘆薈外用,以蘆薈的切口塗抹紗布,沾濕紗布後,貼在胸口處,有助消減咳嗽及引致的胸口疼痛,對喉痛也有效用。
除皺第一步:除皺穴道按摩
全臉緊實指壓法,可以利用看電視、洗澡時或是睡前按摩,使用抗老、除皺保養品時輔助此指壓法,有助保養品的吸收,還能讓臉部肌肉做適當運動、保持年輕容顏。
每個穴位按壓時感覺酸脹即可, 2 秒後放開,重復做 5~6 次,不可用力過度、不可拉扯,按摩肌膚同時能促進血液循環,舒緩肌肉及神經系統,強化結締組織再生的功能,幫助緊緻肌膚、回復肌膚彈性。 按摩
1. 從額頭下方往上,兩手交錯做十次一循環的按摩,三遍,可按摩到神庭、上星、頭維穴。
2. 中指與無名指,從額頭中央向兩側做螺旋狀的按摩,至太陽穴時按壓一下,三遍,可按摩到印堂、魚腰、陽白、絲竹空、太陽穴。
3. 從鼻樑向兩側按摩,至太陽穴時按壓一下,三遍,可按摩到印堂、攢竹、睛明、瞳子膠、太陽穴。
4. 兩頰用中指與無名指做螺旋狀按摩,由內向外三遍,可按摩到承泣、四白、地倉、頰車、大迎穴。
5. 中指從下唇中央承漿穴往嘴角處延伸按摩,接著按壓人中與兩嘴角外側地倉穴,三遍。
效果:預防皺紋、細紋、鬆弛等等的老化現象。
( 附除皺穴道圖 )

除皺第二步:養生除皺藥膳
玉竹排骨湯
材料:玉竹 30 克、白芷 10 克、枸杞 15 克、麥冬 5 克、排骨半斤。
作法:將所有材料洗淨,放入鍋中加 6 碗水,大火煮滾 10 分鐘後,以文火燉煮 1 小時。
效果:長期服用可消除皺紋、淡化斑點,玉竹長期食用可以延緩老化,是美容中藥材第一。

潤肌蜜棗湯
材料:燕窩 25 克、蜜棗 20 克、紅糖適量。
作法:將燕窩用清水浸泡,除去雜質,蜜棗去核加入燕窩放入 1000 ㏄的水,煮至蜜棗熟透,加入紅糖調味。
效果:養顏和胃、去皺紋的功效,使膚色光澤滋潤。

除皺第三步:每日養生抗皺茶
輕身不皺茶
材料:黃耆 7 克、黨參 7 克、枸杞 10 克。
作法:將材料用 600 ㏄煮沸 3 分鐘即可飲用。
效果 :去除小細紋、緊實肌膚的功效,養顏美容、美白,還可明目安神、消除燥熱、止渴。

養膚玉仁茶
材料 :玉竹、冬瓜仁 10克。
作法 :將所有材料以 600㏄熱水沖泡五分鐘,即可飲用。
效果:預防皺紋生成。

黑豆漿
材料 :黑豆半斤。
作法 :將黑豆洗淨 ,用清水浸泡 6 小時後瀝乾,到入果汁機,加 5 碗水打汁, 過濾後 ,以中小火燒滾即成 ,食用時再加糖。
效果: 促進膠原蛋白與彈力蛋白之生成,維持肌膚光滑、潤澤,鎖住肌膚水分,去除浮腫,預防皺紋 。

假如皺紋生成要盡快進行除皺動作,以免小皺紋變大變深,平日只要多注意生活中的除皺保養,諸如生活起居要規律健康,多按摩肌膚能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緊緻肌膚、回復肌膚彈性,要注意防曬,多食用美顏養生的藥膳,不但能預防皺紋同時兼養生,讓生活更健康。
1. 預防呼吸系統癌症

麥冬貝母茶
材料:麥門冬 30 克、貝母 10 克、綠茶 3 克、蜂蜜適量
作法:將麥門冬、貝母與 600 ㏄的清水一同熬煮 15 分鐘,過濾渣取汁,用此汁液充泡綠茶飲用,加入蜂蜜風味更佳。
功效:行氣潤肺,養胃、生津、解毒,對於肺癌有很好的療佐效果。
注意:脾胃虛寒或易腹瀉者不宜使用。

2. 預防肝癌

茵陳茅根茶
材料:白茅根 30 克、茵陳 15 克、紅糖。
作法:將茵陳與白茅根洗淨,放入鍋中加入 600 ㏄的清水煮沸,過濾渣取汁,加入紅糖即可飲用。
功效:具有清熱利濕、解黃疸的功效,紓緩肝功能不佳的症狀,預防肝癌。
注意:適合身體疲倦、黃疸、肝炎患者,每日一劑。

3. 預防各種腸胃道癌症

蒲公英綠茶
材料:蒲公英 20 克、甘草 5 克、綠茶 3 克。
作法:將蒲公英、甘草加入 500 ㏄的清水一同熬煮 10 分鐘,再加入綠茶煮 1-3 分鐘,過濾渣取汁飲用。
功效:對於各種急慢性胃炎、肝炎有抗病毒的效用,能預防各種腸胃道癌症。

針灸學速記

第一單元 經絡系統的組成
十二經脈在四肢的分佈規律:手足三陽經:陽少太。手三陰經:太厥少。足三陰經:厥太少(內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內踝上8寸以上)
奇經八脈:
督脈:陽脈之海
任脈:陰脈之海
沖脈:十二經之海;血海
帶脈:約束縱行軀幹的諸條經脈
陰維脈:調節六陰經經氣
陽維脈:調節六陽經經氣
陰陽蹻脈:調節肢體運動;司眼瞼開合
十五絡脈:
任脈的別絡名鳩尾,從鳩尾分出後散佈於腹部。
督脈的別絡名長強,從長強分出,經背部向上散佈於頭部,左右別走足太陽經。
脾之大絡名大包,從大包分出後散佈於胸脅部。
十二經筋
起始於四肢末端,結聚於關節、骨骼部,走向軀幹頭面。行於體表,不入內臟。
足三陽經筋走於足趾,循股外上行結於賁(面);足三陰經筋起於足趾,循股內上行結于陰器(腹);手三陽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外上行結於角(頭);手三陰經筋起於手指,循臑內上行結於賁(胸)。

第二單元  腧穴的骨度定位方法
頭部
前發際至後發際 12
印堂至前發際  3
第7頸椎至後發際 3
前額兩發角(頭維)9
耳後兩乳突(完骨)9
胸腹脅部
胸骨上窩至胸劍  9
胸劍(歧骨)至臍中8
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5
兩乳頭之間    8
腋窩頂點至第11肋12
背腰部
肩峰緣至後正中線 8
肩胛骨內緣至後正中3
上肢
腋前、後紋至肘橫紋9
肘橫紋至腕側橫紋 12
下肢部
恥骨聯合上緣至股骨內上髁上緣  18
脛骨內側髁下方到內踝尖 13
股骨大轉子至膕橫紋  19
膕橫紋至外踝尖   16

第三單元 主要腧穴
1、手太陰肺經
  肺系疾患,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尺澤(合穴):
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主治:肺系實熱病;肘臂攣痛;急性吐瀉,中暑,小兒驚風
列缺(絡穴;八脈交會穴通于任脈)
 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紡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證;頭痛、牙痛、項部強痛、口眼歪斜等頭項部疾患。
太淵 (輸穴、原穴;八會穴之脈會)
 腕掌側橫紋橈側,橈動脈的橈側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無脈症;腕臂痛。
魚際 (滎穴)
 第1掌骨中點橈側,赤折肉際處
 主治:肺系熱性病(失音);小兒疳積。
少商 (井穴)
 拇指橈側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實熱證(熱病、昏迷);癲狂。
2、手陽明大腸經
頭面、五官疾患,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志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
商陽 (井穴)
 食指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五官疾患;熱病、昏迷等熱證、急證。
合谷 (原穴)
 主治:頭面五官諸疾;外感;熱病;經閉、滯產等婦產科病
手三裏
 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
 主治:上肢病證;腹痛、腹瀉;齒痛,頰腫。
曲池 (合穴)
 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主治:上肢病證;熱病;高血壓;癲狂;腹痛、吐瀉等胃腸病;五官熱性病;癮疹,濕疹,瘰鬁等皮外科疾患。
臂臑 
 曲池與肩髃連線,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點處
 主治:肩臂頸病;瘰鬁;目疾
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膽道蛔蟲症。

3、足陽明胃經
胃腸病,頭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膚病,熱病
地倉
 口角旁約0.4寸,上直對瞳孔。
 主治:局部病證
頰車
 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
 主治:齒痛,牙關不利,頰腫,口歪等局部病
下關
 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前方,閉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頭維
 額角發際上0.5寸。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等頭目病。
天樞 (大腸之募穴)
 臍中旁開2寸。
 主治:腹痛,腹脹,便秘,泄瀉,痢疾;婦科病。
歸來
 臍中下4圤,前正中線旁開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氣;婦科病。
足三裏 (合穴;胃下合穴)
 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棘外1橫指。
 主治:胃腸病;下肢痿痹;癲狂;乳癰腸癰;虛勞
上巨虛 (大腸下合穴)
 犢鼻穴下6寸,足三裏穴下3寸。
 腸鳴,腹痛,泄瀉,便秘,腸癰;下肢痿痹。
豐隆 (絡穴)
 外踝尖上8寸,條口穴外1寸,脛骨前脊外2橫指。
 頭痛,眩暈;癲狂;痰飲病;腹脹,便秘;下肢痿痹。
內庭 (滎穴)
 足背第2、3趾間
 主治:齒痛,咽喉腫痛,鼻衄五官熱性病;熱病;吐酸,泄瀉,痢疾,便秘;足背腫痛,蹠趾關節痛。
4、足太陰脾經
脾胃病,婦科,前陰病
隱白 (井穴)
 足大趾內側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經過多、崩漏等婦科病;出血證;癲狂、多夢;慢驚風;腹滿;暴泄。
公孫 (絡穴,八脈交會穴通於沖脈)
 第1蹠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脾胃腸腑病;心煩失眠,發狂等神志病;逆氣裏急,氣上沖心(奔豚氣)等沖脈病。
三陰交
 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
 主治:脾胃虛弱諸證;婦產科病;泌尿系統病;高血壓;中風;下肢痿痹;陰虛諸證。
陰陵泉 (合穴)
 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處。
 主治:水濕:腹脹,腹瀉,水腫,黃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血海
 在髕骨內上緣上2寸。
 主治:月經病;癮疹,濕疹,丹毒等血熱性皮膚病。
5、手少陰心經
心,胸病;神志病
少海 (合穴)
 在肘橫紋內側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心病,神志病;頭項痛,腋脅部痛;瘰鬁;肘臂病。
通裏 (絡穴)
 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橈側緣。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 舌強不語,暴喑;腕臂痛。
陰郤 (郤穴)
 腕橫紋上0.5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
 主治:心痛、驚悸等心病;骨蒸盜汗;吐血衄血等血證。
神門 (原穴,輸穴)
 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主治:心與神志病;高血壓;胸脅痛。
少沖 (井穴)
 小指橈側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熱病;心及神志病;胸脅痛。
6、手太陽小腸經
頭面五官病,熱病,神志病
少澤 (井穴)
 小指尺側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癰、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熱證;頭痛、目翳、咽喉腫痛等頭面五官病。
後溪 (輸穴,八脈交會穴通於督脈)
 第5掌指關節後尺側的遠側掌橫紋頭赤白肉際。
 主治:耳聾,目赤;癲狂癇;瘧疾;頭項強痛,腰背、手痛
養老 (郤穴)
 尺骨莖突橈側骨縫凹陷中。
 主治:目視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天宗
 肩胛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損傷;氣喘。
聽宮
 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方,張口取穴。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齒痛。

7、足太陽膀胱經
頭面五官病,項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睛明
 目內眥角稍內上方凹陷處。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心動過速。
攢竹
 眉頭凹陷中,約在目內眥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天柱
 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
 主治:後頭痛,項強,肩背腰痛痹證;鼻塞;癲狂癇;熱病
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肺疾;盜汗,骨蒸潮熱等陰虛病。
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心與神志病;咳嗽,吐血;盜汗;遺精。
膈俞 (八會穴之血會)
 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嘔吐,呃逆,氣喘等上逆證;貧血;癮疹,皮膚瘙癢;潮熱,盜汗。
肝俞
 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脅痛、黃疸等肝膽病;目疾;癲狂癇;脊背痛。
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腹脹,納呆,嘔吐,泄瀉,痢疾,便血,水腫;背痛。
腎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腎虛病證;泌尿生殖系統病;婦科病
大腸俞
 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腸病證。
次髎
 第2骶後孔中
 婦科病;小便不利;遺精陽痿,疝氣;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膕橫紋中點。
 主治:腰及下肢病證;腹痛,急性吐瀉;小便不利,遺尿;丹毒。
承山
 委中與昆侖連線之中點。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昆侖 (經穴)
 外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後頭痛,項強,腰骶痛,足踝腫痛;癲癇;滯產。
申脈 (八脈交會穴能于陽蹻脈)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頭痛,眩暈;癲狂癇,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至陰 (井穴)
 足小趾外側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滯產;頭痛,目痛;鼻塞,鼻衄。
8、足少陰腎經
婦科病,前陰病,腎臟病及與腎有關的肺、心、肝、腦及咽喉病、舌病。
湧泉 (井穴)
 足底前1/3凹陷處。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頭痛,頭暈,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腫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難,小便不利;奔豚氣;足心熱。
太溪 (輸穴,原穴)
 內踝高點與跟腱後緣連線的中點凹陷中。
 主治:腎虛證;陰虛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頻數,便秘;月經不調。
照海 (八脈交會穴能于陰蹻脈)
 內踝高點正下緣凹陷處
 主治:失眠,癲癇;五官熱性病;月經不調帶下陰挺;小便頻數;癃閉。
複溜 (經穴)
 太溪直上2寸,當跟腱的前緣。
 主治:水腫,汗證;腹脹腹瀉;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陰穀 (合穴)
 膕窩內側,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
 主治:癲狂;陽痿,小便不利,月經不調,崩漏;膝股內痛
9、手厥陰心包經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曲澤 (合穴)
 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的尺側緣。
 主治:心系病;熱性胃病;暑熱病;肘臂攣痛。
郤門 (郤穴)
 腕橫紋上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心胸病;嘔血,咳血;疔瘡;癲癇。
內關 (絡穴,八脈交會穴能于陰維脈)
 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風;失眠、鬱證,癲狂;眩暈
勞宮 (滎穴)
 掌心橫紋中,第2、3掌骨之間。
 主治:中風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瘡,口臭;鵝掌風。
10、手少陽三焦經
頭、目上、耳、頰、咽喉病;胸脅病,熱病
中渚 (輸穴)
 手背,第4、5掌骨小頭後緣之間凹陷中。
 主治:頭面五官病;熱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外關 (絡穴,八脈交會穴于于陽維脈)
 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
 主治:熱病;頭面五官病;瘰鬁;脅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支溝 (經穴)
 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便秘;耳鳴,耳聾;暴喑;瘰鬁;脅肋痛;熱病
肩髎 
 肩峰後下方,止臂外展時,當肩髃穴後寸許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舉,上肢痿痹。
翳風
 乳突前下方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口眼歪斜,面風,牙關緊閉,頰腫;瘰鬁
絲竹空
 眉梢的凹陷處。
 主治:癲癇;頭痛,目眩,目赤腫痛,眼瞼瞤動;齒痛。
11、足少陽膽經
肝膽病,側頭、目、耳、咽喉病,胸脅病
聽會
 耳屏間切跡前,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張口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聤耳等。齒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
陽白
 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頭痛;目痛、視物模糊,眼瞼瞤動等。
風池
 胸鎖乳突肌與余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平風府穴。
 主治:內風、外風所致的病證。頸項強痛。
環跳
 股骨大轉子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點處。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風疹。
風市
 大腿外側正中,膕橫紋上7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癢。
陽陵泉 (合穴)
 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膽犯胃病證;膝腫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兒驚風
懸鐘 (八會穴之髓會)
 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前緣。
 主治:髓海不足證;頸項強痛,胸脅滿痛,下肢痿痹。
丘墟 (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中。
 主治:目赤腫痛、目翳等目疾;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外踝腫痛;足內翻、足下垂。
足臨泣 (輸穴,八脈交會穴通於帶脈)
 第4蹠趾關節的後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側。
 主治:偏頭痛,目赤腫痛,脅肋疼痛,足跗腫痛;月經不調,乳癰,瘰鬁。

12、足厥陰肝經
肝、膽、脾、胃病證,婦科、少腹、前陰病證
大敦 (井穴)
 足大趾外側跟上甲根角旁約0.1寸。
 主治:疝氣、少腹痛;遺尿,癃閉,五淋,尿血;月經病及前陰病;癲癇,善寐。
行間 (滎穴)
 足背,當第1、2趾間趾蹼上方紋頭處。
 主治:中風,癲癇,頭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婦科經帶病;陰中痛,疝氣;遺尿,癃閉,五淋等;胸脅滿痛。
太沖 (輸穴,原穴)
 足背,第1、2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風,癲狂癇,小兒驚風,肝經風熱病;婦科經帶病;肝胃病;遺尿,癃閉;下肢痿痹,足跗腫痛。
期門 (肝之募穴)
 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主治:嘔吐,吞酸,呃逆腹脹等肝胃病;奔豚氣;乳癰。

13、督脈
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項等局部病證
腰陽關
 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男科病證;腰骶痛,下肢痿痹
大椎
 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熱病,瘧疾,外感病;骨蒸潮熱;神志病;項強脊痛;風疹,痤瘡。
啞門
 第1頸椎下,後發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緩不語;癲狂癇,癔病;頭痛,頸項強痛。
百會
 後發際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頭風,頭痛,眩暈耳鳴;下陷性病證。
神庭
 前發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癲狂癇,失眠,驚悸;頭痛,目眩,目翳,鼻淵鼻衄
水溝
 人中溝的上1/3與下2/3交點處。
 主治:急危重證;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閃挫腰痛。
14、任脈
腹、脘、胸、頸、頭面的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病。
中極 (膀胱之募穴)
 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婦科病。
關元 (小腸之募穴)
 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主治:元氣虛損證;少腹痛,疝氣;腸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婦科病。
氣海 (肓之原穴)
 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主治:氣虛病證;腸腑病;疝氣;婦科男科病;泌尿病
神闕
 臍窩中央。
 主治:元陽暴脫;腸腑病;水腫,小便不利。
中脘 (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
 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黃疸;癲狂,髒躁。
膻中 (心包之募穴,八會穴之氣會)
 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
 主治:咳嗽、氣喘、胸悶、噎膈、呃逆;乳少、乳癰、乳癖
廉泉
 微仰頭,在喉結上方,當舌骨體上緣的凹陷處。
 主治:中風失語,暴喑,吞咽困難、喉痹、口舌生瘡等
承漿
 頦唇溝的正中凹陷。
 主治:口眼歪斜,齒齦腫痛,流涎等;暴喑,癲狂。
15、常用奇穴
四神聰
 頭頂部,百會前後左右處1寸,共4穴。
 主治:中風,頭痛,眩暈失眠,癲癇,狂亂;目疾。
印堂
 額部,當兩眉頭的中間。
 主治:癡呆,癇證,失眠,健忘;頭痛,眩暈;鼻淵,鼻衄;小兒急慢驚風;產後血暈、子癇。
太陽
 主治:頭痛;目疾;面癱。
夾脊
 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兩側,後正中線旁開0.5寸。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腸病;腰腹及下肢病。
四縫
 第2至5指掌側,近端指關節的中央。
 主治:小兒疳積;百日咳。
十宣
 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暈厥,高熱,中暑,癲癇,癔病,小兒驚厥
膝眼
 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
 主治:膝痛,腿痛,腳氣。
膽囊
 小腿外側上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下肢痿痹。
闌尾
 小腿前側上部,犢鼻下5寸,脛骨前緣旁開1橫指。
 主治:急慢性闌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第四單元 臨床治療
一、頭面軀體痛證
(一)、頭痛
1、外感頭痛
選經:督脈,手太陰,足少陽經穴
主穴:百會 列缺 太陽 風池
配穴:風寒:風門
風熱:大椎 曲池
風濕:陰陵泉
陽明經痛:印堂 攢竹 合穀 內庭
太陽經痛:天柱 後溪 申脈
少陽經痛:率谷 外關 足臨泣
厥陰經痛:四神聰 太沖 內關
2、內傷頭痛
 (1)實證:選經:足陽明經,足少陽經
主穴:百會 頭維 風池
配穴:陽亢:太沖 太溪 俠溪
痰濁:陰陵泉 豐隆 太陽
瘀血:阿是穴 血海 膈俞 內關
 (2)虛證:選經:督脈,足陽明經,足少陽經
主穴:百會 風池 足三裏
配穴:血虛:三陰交 肝俞 脾俞
腎虛:腎俞太溪 懸鐘
(二)落枕
選經:阿是穴,手太陽,足少陽
主穴:阿是穴 外勞宮 肩井 後溪 懸鐘
配穴 風寒:風池 合穀
   氣血瘀滯:內關 阿是穴
   肩痛:肩髃 外關
   背痛:肩外俞 天宗
(三)漏肩風
選經:阿是穴,手三陽經
主穴:阿是穴 肩髃 肩髎 肩貞 肩前
配穴:手陽明經證:合穀
   手太陽經證:後溪
   手少陽經證:外關
   外邪:合穀
   氣滯血瘀:內關 膈俞
   氣血兩虛:足三裏 氣海
(四)腰痛
選經:阿是穴
主穴:阿是穴 委中 大腸俞
配穴:寒濕:腰陽關
   瘀血:膈俞
   督脈病:後溪
   足太陽經:申脈
(五)痹證
選經:局部穴為主
主穴:阿是穴 局部經穴
配穴:行痹:膈俞 血海
   痛痹:腎俞 關元
   著痹:陰陵泉 足三裏
   熱痹:大椎 曲池
二、內科病
(一)中風
1、中經絡
選經:手厥陰經,督脈,足太陰
主穴:內關 水溝 三陰交 極泉 尺澤 委中
2、中臟腑
選經:手厥陰經,督脈
主穴:內關 水溝
配穴:閉證:十二井穴 太沖 合穀
   脫證:關元 氣海 神闕
(二)眩暈
1、實證
選經:足少陽經,手足厥陰經,督脈
主穴:風池 百會 內關 太沖
配穴:肝陽上亢:行間 俠溪 太溪
   痰濕中阻:頭維 豐隆 中脘 陰陵泉
2、虛證
選經:足少陽經,背俞穴,督脈
主穴:風池 百會 肝俞 腎俞 足三裏
配穴:氣血虛:氣海 脾俞 胃俞
   腎精虧虛:太溪 懸鐘 三陰交
(三)面癱
選經:手足陽明,手足太陽經
主穴:攢竹 魚腰 陽白 四白 顴髎 頰車 地倉 
合穀 昆侖
配穴:風寒:風池
   風熱:曲池
   恢復期:足三裏
(四)不寐
選經:八脈交會穴,手少陰經,督脈
主穴:照海 申脈 神門 印堂 四神聰 安眠
配穴:肝火擾心:行間 俠溪
   痰熱內擾:豐隆 內庭 曲池
   心脾兩虛:心俞 脾俞 足三裏
   心膽氣虛:丘墟 心俞 內關
   心腎不交:太溪 水泉 心俞 脾俞
     脾罷不和:太白 公孫 內關 足三裏
(五)感冒
選經:手太陰,手陽明,督脈
主穴:列缺 合穀 大椎 太陽 風池
配穴:風寒:風門 肺俞
   風熱:曲池 尺澤 魚際
(六)哮喘
1、實證
選經:手太陰 背俞穴
主穴:列缺 尺澤 膻中 肺俞 定喘
2、虛證:
選經:手太陰經,足少陰經,背俞穴
主穴:肺俞 膏肓 腎俞 定喘 太淵 太溪 足三裏
(七)胃痛
選經:足陽明經,手厥陰經,募穴
主穴:足三裏 內關 中脘
配穴:寒證:胃俞
   飲停:下脘 梁門
   肝氣犯胃:太沖
   氣滯血瘀:膈俞
   脾胃虛寒:氣漲 關元 脾俞 胃俞
   胃陰不足:三陰交 內庭
(八)嘔吐
選經:手厥陰經,足陽明經,募穴
主穴:內關 足三裏 中脘
(九)泄瀉
選經:足陽明經,足太陰經
主穴:急性:天樞 上巨虛 陰陵泉 水分
   慢性:(任脈)神闕 天樞 足三裏 公孫
(十)便秘
選經:足陽明經,手少陽經
主穴:天樞 支溝 水道 歸來 豐隆
配穴:熱秘:合穀 內庭
   氣秘:太沖 中脘
   氣虛秘:脾俞 氣海
   血虛:足三裏 三陰交
   陽虛:神闕 關元
三、婦兒科病
(一)痛經
1、實證
選經:足太陰經,任脈
主穴:三陰交 中極 次髎
配穴:寒濕:歸來 地機
   氣滯:太沖
   腹脹:天樞 氣穴
   脅痛:陽陵泉 光明
2、虛證
選經:足太陰,足陽明經
主穴:三陰交 足三裏 氣海
配穴:氣血虛:脾俞 胃俞
   肝腎不足:太溪 肝俞 腎俞
   頭暈耳鳴:懸鐘
(二)崩漏
1、實證
選經:任脈,足太陰經
主穴:三陰交 關元 公孫 隱白
配穴:血熱:血海
   濕熱:陰陵泉
血瘀:地機
2、虛證
選經:任脈,足太陰經,足陽明經
主穴:氣海 三陰交 足三裏
(三)缺乳
選經:足陽明經,任脈
主穴:乳根 膻中 少澤
配穴:失血過多:肝俞 膈俞
   胸脅脹滿:期門
   氣血不足:足三裏 脾俞 胃俞
(四)遺尿
選經:任脈,足太陰經,背俞穴
主穴:關元 中極 膀胱俞 三陰交
配穴:脾肺氣虛:氣海 肺俞 足三裏
   夜夢多:百會 神門
   腎陽虛:腎俞
四、皮外骨傷、五官科病
(一)癮疹
選經:手陽明經,足太陰經
主穴:曲池 合穀 血海 膈俞 委中
配穴:風邪:外關 風池
   胃腸積熱:足三裏 天樞
   濕邪重:陰陵泉 三陰交
   血虛風燥:足三裏 三陰交
   呼吸困難:天突
   噁心嘔吐:內關
(二)蛇串瘡
選經:局部穴,夾脊穴
配穴:肝郁火盛:行間 大敦 陽陵泉
   脾胃濕熱:血海 隱白 內庭
(三)扭傷  局部腧穴為主
配穴:腰:腎俞 腰痛穴 委中
   踝:申脈 解溪 丘墟
   膝:膝眼 膝陽關 梁丘
   肩:肩髃 肩髎 肩貞
   肘:曲池 小海 天井
   腕:陽溪 陽池 陽穀
   髖:環跳 秩連 承扶
(四)目赤腫痛
選經:手陽明經,足厥陰經,足少陽經
主穴:合穀 太沖 風池 睛明 太陽
配穴:風熱:少商 上星
   肝膽火盛:行間 俠溪
(五)耳聾、耳鳴
1、實證
選經:足少陽經,手少陰經
主穴:聽會 翳風 俠溪 中渚
配穴:肝膽風火:太沖 丘墟
   外感:外關 合穀
2、虛證:
選經:足少陰經,手太陽經
主穴:聽宮 太溪 照海
(六)牙痛
選經:手足陽明經
主穴:合谷 頰車 地倉
配穴:風火:外關 風池
   胃火:內庭 二間
   腎虛:太溪 行間
(七)咽喉腫痛
1、實熱證
選經:手太陰經,手足陽明經
主穴:少商 合穀 尺澤 內庭 關沖
配穴:外感風熱:風池 外關
   肺胃實熱:厲兌 魚際
2、虛熱
選經:足少陰經
主穴:太溪 照海 魚際
配穴:入夜發熱:三陰交 複溜

溫補虛寒數當歸

當歸是一味溫補的藥材,在日常調養中,當歸都能參與其中。

當歸米粥取當歸15克,用溫水浸泡10分鐘,加水200 毫升,先煎濃汁約100 毫升,去渣取汁,放入粳米50克,紅棗5枚,適量砂糖,再加水300 毫升,煮至米開湯稠。每日早晚空腹溫熱頓服,10天為一療程。

效果:改善氣血不足、頭痛眩暈及血虛便秘等症。

當歸雞湯取當歸24克,黃芪120 克,薑片適量,老母雞1只。用上述原料一起燉煮後食用。

效果:病後及老年體虛者食用後有滋補作用,尤其適合產後服用。

當歸浸酒取當歸20克,紅花10克,分別浸於100 毫升米酒中,48小時後過濾,然後將濾液合併。用同濃度米酒兌加至500 毫升,每日3次,每次飯後服3~5 毫升,連續一周。

效果:對慢性盆腔炎有療效。

體虛貧血的人吃什麼補血效果好

病後體虛,氣血兩虛,面黃無光澤的人吃什麼補血效果好?這是許多亞健康的人關心的大事情,偶潛心研究虛症多年,總結了一些簡單易行的補血補氣及調養方法供大家參考:
食療法:
1. 桂圓肉/龍眼肉(幹品) 桂圓肉性味甘,平溫。入心,脾,胃三經。 功效:補心脾,益氣血,健脾胃,養肌肉。主治:思慮傷脾,頭昏,失眠,心悸怔忡,虛贏,病後或產後體虛,及由於脾虛所致之下血失血症。 禁忌:凡有外感實邪,痰飲脹滿者勿食桂圓肉。 說明:桂圓肉有補心脾,益氣血的作用,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中藥,但鮮龍眼肉多食卻易生濕熱及引起口幹,入藥治病多用幹龍眼,即桂圓肉。生曬桂圓肉(不加任何 其他物質的)最宜入藥。
食療驗方:
l 桂圓肉,每日嚼食30克,治血虛心悸怔忡。
l 桂圓肉,蒸熟每日食之,累計食至500多克後,即可治癒心悸怔忡,失眠,心脾血虛症者及大便下血數日不愈者。
l 桂圓肉10克,蓮子15克,糯米60克,煮粥每日早晚食,治貧血體虛,心悸失眠,精神不振。
l 桂圓肉10克,花生米(連紅衣)12克,水煎服,亦治貧血體弱。
2. 紅棗
大棗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經。功效:補脾益陰,調和營衛,補血安中,潤肺止咳,固腸止瀉,和百藥。主治:過敏性紫癜,自汗,尿血,高血壓。
食療驗方:
l 大棗粥:紅棗10-20枚,大米100克,同煮粥,用冰糖或白糖調味食用。有健脾胃,補氣血作用。適用於病後或年老體弱,體虛,胃弱食少,大便溏稀,營養不良,氣血不足,體弱贏瘦,慢性肝炎,貧血,血小板減少,過敏性紫癜等症。
l 黨參紅棗茶:黨參20克,紅棗10-20枚,同煮茶飲用。有補脾和胃,益氣生津作用。適用於體虛,病後飲食減少,大便溏稀,體困神疲,心悸怔忡,婦女髒燥。
l 紅棗黑木耳湯:紅棗15枚,黑木耳15克(溫水泡發),冰糖和水適量,用蒸一小時後食用,每日兩次,可治貧血。
3. 人胎盤(紫河車)
性 味:甘,咸溫。入肝,脾,腎。功效:養血益氣,補精,滋腎。主治:虛勞氣血兩虧,骨蒸贏瘦,勞咳吐血,神志恍惚,夢遺泄精,男子精衰,婦人不孕,習慣性流 產。 說明:胎盤藥名紫河車,有滋補氣血,益腎助孕之作用。服法:取新鮮胎盤,洗淨惡血,或買乾燥之胎盤,蒸熟或燉熟食之。胎盤因其含有多種激素,可以促進乳 腺,卵巢,子宮和女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對於子宮發育不良,子宮萎縮,機能性無月經,子宮肌炎,子宮出血,乳少,產後垂體前葉功能減退均有治療作用。 禁忌:凡有實邪者忌食。
補血的中藥材:
l 當歸,川芎,熟地,白芍,黨參,黃芪 各等份,煎湯服。大補氣血,治療病後血虛和慢性消耗性疾病。
l 何首烏泡酒或煎湯服:補血益精髓,治療血虛頭髮枯槁,顏面無華。
l 鹿茸片泡酒或買薄片嚼食:大補元氣,益氣補血,填精髓。
l 阿膠煮雞蛋:滋陰補血,治療血虛面黃。禁忌:凡腸胃不適,脾胃有積滯或大便不正常者禁食阿膠。

膏藥方

驅風止痛膏
天南星粉,半夏粉,川芎粉,草烏粉各30克,薄荷腦,樟腦,胡椒粉各10克,松香1000克,蜂蠟90克,花生油210毫升,先將松香、蜂蠟、花生油熬至滴水成珠,加入前四種藥粉至不粘手為度,入冷水一周後加後三種藥粉即成。每貼用3-5天,主治風濕腰腿痛及跌打損傷。

暖臍膏藥
大茴香12,小茴香12,當歸12,白芷12,木香6,香附12(生),烏藥12,香油720毫升,黃丹300克。
主治:散寒止瀉,寒冷腹痛,大便泄瀉。

惡毒瘡腫膏藥
白蘞、白芨、木鱉子仁、白芷、官桂、杏仁、當歸、乳香、沒藥各一兩,桂花半兩,蘇合香一丸,黃丹二斤半,槐條半斤,柳條半斤。香油五斤熬。
功用:惡毒瘡腫,癰疽,瘰癘,膁瘡,腳氣,打撲傷,湯澆火燒,犬蛇蟲蜂咬貼患處,多年咳嗽口內吐血貼背,敗毒、心疼腹痛,小腸疝氣,赤白痢泄貼臍上,牙疼貼腮上,刀斧傷貼患處。

百病膏藥歸皮膏
主治:痰濕蘊肺,久咳(慢支,支氣管炎)
當歸12,青皮12,五味子12,桑皮12,甘草12,川貝12,半夏12,茯苓12,杏仁12,乳香6,沒藥6,丁香3,香油150毫升,黃丹120克。
用法:貼於背部四五椎體兩側。

藥膏治療腱鞘炎
先將患處用熱水洗淨揩幹,貼上有舒筋活血功能的藥膏(傷濕止痛膏、麝香壯骨膏之類均可)後立即用紅外線燈烘烤。每日換一次藥膏,每次烘烤30分鐘,現貼現烤。紅外線燈的強度和位置可任意調節,以能忍得住熱,又不灼傷為限。堅持3-4個月的治療,腱鞘炎便可治癒。

粉刺百效洗面膏
【來源】《外科百科金書》
【組成】皂角60克,升麻16克,楮實10克,綠豆、白芨、白芷。天花粉各2克,甘松、山奈、砂仁、白丁香各5克。
【製備】共研成細末
【用法】以水研為濃汁塗洗面部。
【功效】此散專治去黑黯、粉刺、風瘡及皮膚瘙癢。

八白膏治療雀斑
【來源】《必用全書》
【組成】白丁香、白蒺藜、白僵蠶、白芨、白醜、白芷各90克,白附子、白茯苓各15克,皂角(去皮、弦)三個,綠豆少許
【製備】共研為極細粉末備用
【用法】和水敷面

骨痛貼膏藥
【主要成分】制川烏、制草烏、羌活、獨活、當歸、全蠍、銀花蛇、血竭、藏紅花、黃芪、川芎、自然銅
透骨草、高麗參、冰片、遠紅外高分子聚合物、磁粉等
【功 效 】活血驅風、通經活絡、強筋健骨、消腫止痛
【適應人群】頸椎病(頸椎骨質增生、椎管狹窄)、腰椎病(腰椎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膨出、強直性脊椎炎、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髖臼關節炎、缺血性骨壞疽 跌打損傷、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膝關節骨質增生、膝關節病)、四肢麻木。

傷濕止痛膏的新用途
傷濕止痛膏由生川烏、生草烏、沒藥、乳香、丁香、生馬錢子、荊芥、肉桂、防風、老鶴草、香加皮、積雪草、白芷、骨碎補、幹薑、水楊酸甲酯、山楂、薄荷腦、樟腦、冰片、芸香浸膏、顛茄流浸膏等製成。
具有祛風鎮痛,舒筋活血之功效。臨床用於風濕疼痛、關節酸痛、肩背腰痛、跌打損傷等病症。孕婦、對橡皮膏過敏者、皮膚糜爛有滲液者以及外傷合併化膿者,均不宜用。
在臨床實踐中,人們發現傷濕止痛膏還有不少新用途,現選擇介紹如下:
治療慢性咽炎 《浙江中醫雜誌》1985年第1期報導,王賀媛用傷濕止痛膏貼天突穴治療慢性咽炎100例,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者8年。咽後壁明顯充血者63例,兩側 咽峽充血者27例,懸雍垂充血17例,咽後淋巴濾泡增生50例。用傷濕止痛膏治療後,總有效率達90%。其中,55例咽部充血減輕,症狀消失,19例症狀 消失,10例好轉,10例咽部無變化。
方法:用溫水冼淨頸前皮膚,擦幹後將傷濕止痛膏貼在天突穴(即喉結下的凹陷處),隔日換藥1次,共貼3次。另有人報告用傷濕止痛膏貼天突穴治療慢性咽炎 153例,每日或隔日貼藥1次。3次為1個療程,最短者2個療程,最長者5個療程,平均為3.5個療程。結果:臨床治癒者(咽部檢查正常,症狀消失,隨訪 1年未見復發)122例,占79.7%;顯效者(咽頰部稍紅,咽後壁淋巴濾泡增生減輕,症狀消失)20例,占14.8%;有效者(症狀明顯減輕,咽部檢查 無改善)6例,占3.9%;無效者(用藥1~2個療程後,症狀及體征均未見改變)5例,占3.3%,總有效率96.7%。
  治療毛細支氣管炎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1992年第2期報導,陳建聰運用傷濕止痛膏佐治支氣管炎患者40例,效果顯著。
  方法: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傷濕止痛膏貼敷於雙側肺俞穴,每日1次,每次貼12小時,3次為1個療程。對照組以靜脈滴注氨茶鹼(1~2毫克/公斤體 重)及氫化可的松(4~8毫克/公斤體重),口服嗎啉胍、止咳藥等。兩組病例均每日給予青黴素5萬~10萬單位/公斤體重,分2~4次肌肉注射;有心力衰 竭者,給強心劑;呼吸困難者吸氧,發熱者給予退熱處理。結果:治療組40例,顯效25例,有效12例扌?例。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25例,顯效 12例,有效5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68%。治療組總有效率高於對照組。前者有效的療程平均為1.8天,後者為3.1天,前者比後者縮短1.3天。 40例中,有11例貼敷1次見效。
治療流行性腮腺炎 《中原醫刊》1984年第5期報導,王金良等應用傷濕止痛膏貼敷治療流行性腮腺炎患者20例,其中3天內痊癒者18例,6天內痊癒者2例。
方法:用傷濕止痛膏敷貼患處,每日換藥1次,直至痊癒止。作者通過臨床觀察認為,傷濕止痛膏具有很好的活血止痛及清熱化濕作用,用於治療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根據患者的不同,必要時可輔助藥物治療,效果更好。
治療嬰兒腹瀉 《江蘇中醫雜誌》1980年第5期報導,王家喻用傷濕止痛膏或消炎止痛膏治療輕型嬰兒腹瀉(單純性消化不良)患者,療效較好。
方法:將傷濕止痛膏或消炎止痛膏剪成4釐米×4釐米的方塊。對準患兒肚臍中央貼牢,每日換藥2次,瀉止後再貼藥2天,以鞏固療效。重型嬰兒腹瀉(中毒性消化不良),發熱,有脫水及中毒症狀者,則不宜應用此法治療。
治療神經性皮炎 《山東醫藥》1983年第11期報導,秦錫蘭應用地塞米松軟膏加傷濕止痛膏治療神經性皮炎患者50例,其中顯效者35例,占70%;有效者15例,占30%。總有效率100%。隨訪半年,均未見復發。
方法:先將地塞米松軟膏塗勻患處,待軟膏吸收後,再將傷濕止痛膏貼敷上面,輕者每天換藥1次,重者每天換藥2次。一般用藥3~5天即可收到明顯效果。另有人報告用傷濕止痛膏外貼治療神經性皮炎患者139例,全部獲得治癒。
治療急性喉痹 《中醫外治雜誌》1997年第5期報導,郭文青應用傷濕止痛膏治療急性喉痹患者18例,效果顯著。
方法:以喉結為中心,將傷濕止痛膏敷於局部,並自行揉按喉結兩旁,無明顯效果者6小時更換傷濕止痛膏1次。結果:14例患者用藥1次後即明顯見效,4例用藥2次取得明顯效果。用藥期間,禁食油膩肥甘及辛辣刺激之品。
編後記:傷濕止痛膏是治療關節疼痛和跌打損傷的主要外用藥膏,對前述疾病的輔助治療是其功效的有效延伸,但須記住它並不是前述疾病的主要治療手段,若需用它來治療上述疾病需向當地醫師諮詢。

祖傳膏藥歌訣
一丹二油,膏藥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離火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熱則軟,涼則硬,貼之即粘,拔之即起。

中醫膏藥的正確貼敷方法
先在紅腫痛部位,用80%酒精消毒,或用生薑片擦拭;如有傷口,可用稀高錳酸鉀溶液洗淨膿血後試幹,再將折合的膏藥攤開,放在小火上烘軟,有時因病情需要,在烘軟的膏藥上均勻撒上一些藥粉,再反復折合,攤開膏藥,使藥粉混入其間,以便更快、更好地發揮療效。
  如出現患部發癢時,需在膏藥外面按摩,如果不見效,可將膏藥揭 下,用酒精棉球塗擦發癢處,再將膏藥加溫貼上。如出現患處膿液時,可在膏藥表面加些紗布,或在膏藥被紙中夾剪一小孔,使孔與傷口對應貼敷,以便排膿。對已 糜爛,疼痛不止,或出現水泡者,可貼拔毒膏治療,或將膏藥揭下,用酒精消毒,再塗紅藥水,用紗布包紮。
  貼橡皮膏藥,如傷濕止痛膏、消炎止痛膏等時,應先將患處用酒精棉球擦淨,撕去膏藥上的薄膜進行貼敷。但如皮膚發生糜爛及外傷合併感染者,不宜貼用。
  膏藥中常含有芳香走竄的成分,因此孕婦要慎用,尤其忌在臍、腰、腹部貼用;皮膚過敏者也不宜貼用。在貼膏藥期間,應忌食生冷食物。不用的膏藥可貯放在陰涼乾燥處,以防夏季溶化或被蟲蛀。

貼膏藥 最好先用生薑擦患處
貼膏藥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其中的學問不少。
首先方法要正確。在貼膏藥之前,應先用熱毛巾或生薑片將患處或穴位處的皮膚擦淨拭幹,然後再貼。貼膏藥應剃淨汗毛或盡可能避開汗毛較多的地方,否則,一是粘不住,二是撕揭時帶起汗毛會引起疼痛。
冬天氣候寒冷時,橡皮類膏藥往往不易粘住,這時可將膏藥貼好後用熱水袋敷一下,以便粘牢固。使用黑膏藥時,應先將膏藥放在酒精燈、蠟燭等微火上加溫。此類膏藥可持續貼1~2周。
其次是部位要選准。有的膏藥必須貼於特定部位,如小兒暖臍膏治小兒寒積腹痛,須貼於肚臍上,未滿月小兒則應貼於臍下小腹部。十香暖臍膏治脘腹冷痛,可貼於肚臍,也可貼於痛處。再如陽和解凝膏,使用時要貼在頸項後的大椎穴上。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均應謹慎使用:
1.患處有紅腫及潰爛時不宜貼,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可根據病情貼拔毒膏。
2.平時運動或勞動時不慎造成肌肉挫傷或關節、韌帶拉傷,不要立即將傷濕止痛膏、麝香追風膏貼於受傷部位,因為這類膏藥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傷後即貼不能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3.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藥,孕婦均應禁用。特別是孕婦的臍部、腹部、腰骶部不宜貼膏藥,以免受到刺激引起流產。
4.如果貼膏藥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或嚴重瘙癢,說明患者對此膏藥過敏,應立即停用。

贴膏药 掌握好适应症
由于每种膏药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故一定要掌握好适应症,不可随便“通用”。
例如,因受风寒引起的慢性腰痛、跌打损伤等,可用狗皮膏药或追风膏药散寒祛风、舒筋活血、止痛;因热毒郁结引起的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不成溃或久溃不愈者,可用拔毒膏拔毒消肿、去腐生肌。
橡皮类膏药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风湿痛、腰痛、肌肉痛、扭伤、挫伤等均有一定的疗效。救心膏是选用活用化瘀、芳香去湿的中药如麝香、冰片、红花、乳香、没药再加上硝酸甘油制成的敷贴膏药,一旦出现心绞痛症状,可立即取1片贴于心前区,5~6分钟心绞痛即可缓解。如每日贴1次,可预防心绞痛的发生。

中醫膏藥的基本治法:
1、膏滋:藥物碎為粗末,用水或酒加熱煮出,約2~3次,至藥物中可溶性物質全部溶出為度;置火上徐徐蒸發濃縮,不加或加一定量的蔗糖、(冰糖、白糖、紅糖、飴糖)或蜂蜜,濃縮至稠膏狀。

舉 例:益母膏:取益母草5kg,加水煎煮3次,合併濾液,靜置2~3h,使雜質沉澱並濾除,加熱徐徐蒸發濃縮,並不絕攪拌,俟濃縮液比重1.25時,即得合 格清膏;炒糖,將蔗糖加40~50%的水,煮沸,並不斷攪拌煉至糖液呈金黃色,泡沫發亮光時即可;收膏:將清膏與煉糖或煉蜜混合,加熱,至有大量氣泡逸出 時,減少火力,濃縮至比重1.365,包裝即得。檢查:按照《中國藥典》煎膏劑項下有關規定檢驗合格。

2、軟膏:①研合法:將藥物細粉加少量基質或適宜液體研磨成糊狀,再遞加其餘基質研勻即可。本法適用於主藥不宜加熱者或軟膏基質稠度適中,在常溫下即能與藥物均勻混合者。如章丹膏。

② 溶合法:將軟膏基質加熱溶化,分次加入藥物細粉,不斷攪拌至冷凝即可。本法適用於主藥可溶於基質者;或軟膏中含有不同熔點的基質;或需用基質加熱浸提藥材 有效成分者。若基質的熔點不同,通常將熔點較高點不基質如蜂蠟、石蠟等應先加熱熔化,隨後加入熔點較低的基質如凡士林、羊毛脂等熔融。若藥材為不溶性的固 體粉末,加入到熔融的基質中時,應不斷攪拌至冷凝,否則因藥粉下沉而致分散不勻。如紫草膏。

③乳化法:將油溶性物質加熱至約80℃熔融,再將水溶性物質溶于水,加熱至約80℃,兩相混合,不斷攪拌至冷凝,即得。如徐長卿軟膏。

舉例:老鸛草膏:取老鸛草1kg,加水煎煮2次,每次1h,合併煎液,濾過,濾液適當濃縮後加一倍量乙醇使沉澱,靜置12~24h,濾取上清液,濃縮至比重為1.20,加對羥基苯甲酸乙脂、羊毛脂、凡士林,混勻,製成1kg,包裝即得。檢查:應符合藥典有關規定。

3、 鉛膏藥:鉛膏藥製作方法有三類:一是炸藥法,即用植物油加熱炸取藥物成分,再經煉油至滴水成珠,加入乾燥的丹或鉛粉,去火毒,然後再熔融加入細料藥,攤于 動物皮、紙或布上即得。二法是摻藥法:即把植物油與丹熬成清膏,再將藥物粉末摻入熔溶的清膏中,攤貼即得。三法為混合法:即把上述二法結合操作應用。鉛膏 藥治病雖有諸多優點,但有個別病人貼後皮膚瘙癢,發紅,發小水泡,是其缺陷,為執此弊,可儘量不用輕粉等汞劑粉,亦可配入麻黃、冰片、苦參、徐長卿等藥, 既能開腠通竅,使藥物易透入,又可止癢。隨著人們對重金屬為害意識的提高,將有更新膏藥劑型取代鉛膏藥。

黑膏藥製作工藝的過程
一種黑膏藥的製作方法
[摘要] 本文深入談了一下黑膏藥的製作方法,尤其是針對傳統黑膏藥手工製作工藝,解決現有製作出來的黑膏藥老嫩不宜的問題。它是將 所需中藥組合物在3倍量的香油中浸泡7天7夜,然後用中火在220-230℃之間進行油炸,當藥材表面深褐內部深黃時,過濾藥油。再將藥油在 300-320℃熬制至滴水成珠,當藥油剩餘量為香油量80%時離火下炒丹,下丹量為藥油量的0.47倍,下丹後,繼續熬油,直到粘稠油液滴到水中小油珠 捏不粘手,無油脂粘在手上為老嫩適宜。由於香油和黃丹的加入量以及熬制溫度嚴格控制,使熬制出來的黑膏藥老嫩適宜,使用既容易粘貼又不易流淌,使用不便,熬制傳統黑膏藥關鍵是看經驗,膏藥的好壞一看泡制時間、所需藥物的品質、如必須是純芝麻香油有的用植物由代替;二看膏質(通過第一遍的初步熬制提煉、煉丹)的好壞;三看油溫的操控;四看下丹的時機和速度把握;五看去火毒的時間和效果

中醫外治法其中膏劑貼敷治療學,是幾千年來與疾病作鬥爭中總結出的一套獨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貼敷療法由來已久,療效顯著。然病多從外入,醫有外治,法以應之,故先取其外。外貼膏藥具有攜帶方便,便於使用,療效肯定,患者多樂於接受的多種優勢。早 期市場出現的軟膏劑是以橡膠及配合劑組成的,(如氧化鋅,凡士林,油劑,羊毛脂等)組成基質,在加上中藥提煉的揮發油或煉膏製成的,現以巴布劑為住的製作 模式是對中醫傳統貼膏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廣傳成。
膏藥其實是兩個部分,一是膏,二是藥。膏就是基質,藥就複雜了,各人有各人的用藥經典,用藥方法和配伍。膏和藥結合達到最合理,最優化才是最佳的結合。膏 藥的製作方法繁多,各式各樣,也不斷推新,不斷反復實驗,並結合現代工藝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劑型,各有各的可取之處,而不足之處也不同程度的出現。
現今膏藥可分為硬膏劑和軟膏劑:
1:傳統黑膏藥: 以麻油鉛丹炸制收膏,用丹區別有可分(黑膏藥,白膏藥,之分)製作可分為炸料——煉油——下丹——收膏——去毒——灘塗。優勢:傳統黑膏藥在臨床運用廣 泛,療效肯定,認可度高。缺點:工藝煩瑣,技術複雜,環境污染,製作不規範,成像不投影,重金屬含量高,季節性製作,不宜操控。
2:傳統油蠟膏:以麻油煎熬取藥油後下白,黃,石蠟等收膏。製作可分為炸料——煉油——下蠟——收膏——灘塗。優勢:不含重金屬,操控方便,宜學宜用,塑形性好。缺點:高溫煉藥,污染環境,持粘性差,固定不穩定易脫落。
3:現代橡膠膏:以氧化鋅,羊毛脂,乙醇提留成膏。製作可分為藥物乙醇提留——基質收膏——灘塗——裁切。
優勢:工藝現代,使用方便,便於攜帶。缺點:載藥量小,不可反復使用,致敏率高,製作設備複雜。
4:軟膏劑:以藥粉加入凡士林,蜂蜜,香油等油性物調製而成。製作可分為研粉——下油性物質——收膏——使用。優勢:工藝簡單,製作方便,靈活使用。缺點:不宜固定,持粘性剝離強度根本沒有,依靠粘劑敷料固定。
5:粉裝劑:以藥粉置於粉袋內加工而成。製作可分為研粉——裝袋。優勢:製作簡單,不宜污染,皮膚無殘留,外觀美觀,運用靈活,使用方便,(有方再使用前將滲透劑撒在藥粉上使用,效果更佳)缺點:粉袋不宜直接接觸皮膚,生藥量大,影響藥性發揮,粘劑敷料固定。
6:松香膏:以松香,樟腦熬制後下藥粉收膏。製作可分為下料——融化——下藥——收膏——灘塗。優勢:製作簡單,操控自如,低溫熬制,揭貼自如,成像不投影,塑形性好,無鉛。缺點:松香等級過多,高溫易燃,季節性製作。
7:巴布劑膏: 以熱溶膠,水溶膠融化加入原料藥灘塗而成。製作可分為下料——融化——下藥——灘塗——裁切。優勢:製作方便,剝離強度優,持粘性好,塑型快,不流淌滑 落。缺點:吸收性差,滲透性低,至敏率高,性能穩定性差(熱溶膠現在用於膏藥基質與粘性敷料的配伍是不同的,但置敏率還是沒控制好,水溶膠性能穩定,但製作成本較高)。
8:糯木纖維膏:以木性纖維為基質原料藥混合成膏。製作可分為木性纖維下料——下藥——調和——收膏。優勢:常溫製作,工藝簡單,載藥量最大,製作污染,無刺激,成像投影不污染衣物,無季節性製作。缺點:剝離強度低,持粘性過低,應配合粘性敷料使用。

對膏藥市場及製作工藝的分析:
現在的膏藥市場很亂,做為膏藥貼劑的生產加工企業,我們自身也感覺到了很多困惑,但也是沒有辦法,因為是市場的需要,代理商經銷商就要這樣子的,這樣的膏藥他再做市場的好做,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空間,無奈!!!
外用貼劑的批文,魚目混珠,雜亂無章,現在可以說要強多了,天津,陝西,河南的健用字批文漫天狂飛,原先的消,備字型大小的現在是給取締了,可以說原先拿個號就可以上市場,打一槍就換一個地方.有的膏藥貼劑的品質根本就沒的談.
國藥准字,器械准字的辦理一個的時間,精力,財力是很難的.國藥准字,器械准字要經過標準審核,形式檢測,臨床驗證,ISO,GPM的層層把關,國藥准字的1,2,3期的臨床就更複雜了,到最後的註冊你也就快要S了~~~
還是喜歡每週的幾次臨床應診的工作,單純,沒那麼多煩惱,享受的只是應診工作中的快樂~~~.
說說膏藥的製作吧:臨床的膏藥製作和工廠生產的工藝是不一樣的,兩者不可以相提並論,但有很多是可以借鑒的,例:傳統的油丹黑膏藥,市場上的同仁堂狗皮膏,大國醫膏藥,金鐘制藥的追風膏,等在市場上是很有代表性的,製作方法和我們傳統的方法是一樣的,沒有任何的區別.他們的品質保障原因是:1.成熟的工藝技術,2:嚴格的標準制定,3:準確的設備操控.我們在家裏自己熬制為什麼老是錯誤常出,老嫩不適,費工費料.但想達到工廠的生產水準我認為在家裏是永遠達不到的,怎麼辦呢?我認為關鍵是經驗!!!
介紹下熬制傳統黑膏藥的經驗,與同仁共用,不妥之處還望指正:
傳統黑膏藥的基質就是香油,樟丹(稱:紅丹,鉛丹等)原料藥物的提取清膏在家裏就不用了,家裏也沒辦法弄啊!!!就是用香油的炸制,至於您用的什麼方劑,那是您的自己的了,當然是行之有效的了~~但你要注意的有無含油性動植物的原材料,這點也是很關鍵的,炸料分先炸,後炸,想提取的好就用香油浸泡不少於5小時,投料油溫50~60度,文火,藥枯 ,油料分離.
我們機器煉油溫度300正負5度恒溫,原先家裏熬制的時候溫度沒看過溫度,只是看油煙的體證,泛白濃煙,油花居中,這時候就是經常說的" 滴水成珠"我從來也沒滴過水的~~~攪拌藥油頻率適中,高溫防燙防火.機器熬制熬藥鍋無明火,電加熱雙層油溫,油壓控制,自動控溫,自動攪拌.
關鍵的時候到了,下丹,火上下,離火下,機器製作和在家裏用的時候我們都是離火下丹,好掌握,易控制,安全.***(樟丹在使用前一定要烘乾,在家裏要用小火焙乾的)不然你就麻煩了***加丹用細篩慢慢撒入,不停攪拌,防止沉聚,過快沸鍋,太慢成型率低,下丹時揮發刺激性白煙,一般藥油由棕褐色變至黑褐色,機器熬制150KG藥油,下丹一般在5分鐘下完。在家裏我們是以10KG藥油為標準的,下丹5分鐘以內完成。***(還要看你的鍋啊!!!還有不要太滿啊,鍋不要太下!!!)下丹不可以停止攪拌,***(一個方向!!!).開試:取少許丹油入冷水,膏不沾手,柔軟適度即可.(****丹油的比例各地不同,冬季丹少,夏季丹可適當增加).不成的話,自己還可調整.後面就是去毒,水中攪拌浸泡48小時後,加溫灘塗,細料藥這個時候再加的啊!!!
我們是細料提純後加入的~~~
在家里弄還是要看經驗啊!!!少熬多練,在室外弄啊,你沒除煙設備啊!!!防火!!! 不灘塗的時候別老放水裏啊,密封冷藏即可.
有個帖子問怎麼把他灘平,弄圓.簡單的化開後用小鋁勺畫圓就可以的,想漂亮點你就做幾個原形的模具啊,尺寸,大小自己弄一下就可以了.
簡單總結一下,還望指正,有機會再接著聊另外幾種膏劑的製作方法.
對膏藥市場及製作工藝的分析:
2:巴布劑的市場走勢:
巴布劑膏藥在市場上到處可見,簡直就是亂套了.原因是什麼???不是它的前景及開發的意義重大,而是(價廉物不美)的產物,製作工藝簡單,人人會弄.早在 上世紀80年代初,熱溶膠剛剛引進國內,那時還只是用在建築,塑膠等工業工程中的,價格昂貴,後期隨著價格的下滑慢慢被醫藥市場認可,作為新型的黏附材料 用敷料中,後之用於膏藥基質的使用,開始的時候感覺很神秘,有人還說是傳統膏藥的革命!!!什麼新型基質的誕生???!!!.
熱溶膠的製作工藝:現在每個廠家都有自己的生產標準,標準的不同相對品質規範就欠佳了,也是給熱溶膠的發展帶來了很多不足之處.膠性物質主要的檢測指標關鍵有幾點:1;細胞毒性2;剝離強度3:持粘性4;生物相融性5;皮膚至敏等檢測指標。熱溶膠性質不穩定!!!.(有時和廠家討論的時候,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組成: 明膠 西黃著膠 聚乙二醇 聚丙烯酸 甘油 氧化鋅組成。以粘性劑,增塑劑,填充劑,柔化劑,賦形劑的形式來製作完成的。 簡單的說就是(咱都吃過冬豆腐吧,冷凍過的豆腐就是網狀結構,後用材質填充的,網狀是支撐,填充是粘度)。每個廠家的生產基本標準大致相同.每次取樣的檢 測結果往往是不穩定的.但熱溶膠的塑形很好的,運用到膏藥的基質也是合情合理的。再有就是不浪費,合理溶化後可反復使用,我們現在的生產熱溶膠膏藥的裁切 邊料都做回鍋處理再次灘塗.(多次融化就不好用了啊~~~).
熱溶膠的工藝流程簡單的說了一下,也沒有必要自己去弄啊!!!不可能說我們想穿件皮甲克還要先養兩隻羊吧!!!市場上熱溶膠的產品很多,品質不一, 價格在一般14~20元/KG左右,塗敷粘性材料和膏藥基質熱溶膠的廠家配伍標準是不一樣的.主要是持粘性的改變。加工無紡布敷料我們現在都不用熱溶膠了,很早前就改用水溶膠了,水溶膠在塗敷後的重要環節是脫水烘乾,質地好,經的住檢測,合格率很高.但它沒有塑行的效果,所以只用於粘性敷料.也廣泛用於建築,化工,塑膠,印刷等行業.
製作:熱溶膠原料溶化,溫度80度,加入原料藥粉或提取清膏攪拌均勻即可灘塗成片,規格,厚度自己控制就可以了.我們一般按每平米的塗敷克數為標準,(一般可單面無紡布灘塗,矽油紙覆蓋.也可雙面矽油紙覆蓋)降溫收卷,裁切,填片,裝袋,成盒,發貨,上市使用.
所謂的巴布劑是東南亞國家,以日本為主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但我們的工藝以嚴重變形扭曲,現在熱溶膠巴布劑在市場上就是<低檔膏藥>的代名 詞了,建議醫療機構使用時要慎重!!!自己的門診,醫療機構你就不要想了,砸了招牌你就S悄悄了,後悔都晚了!!!市場上它直接使用,方便快捷,價位低, 利潤空間大,加工速度快.我們單機灘塗日產量10萬餘貼.機械設備可分為:熱溶膠塗敷機,衝壓成型機,北京產的一種塗敷機是全自動的,單機日產量可到 20~30萬餘貼.
傳統膏藥和新型基質膏藥的差別很大,原因就是我們傳統的製作工藝沒有詳細的,規範的,合理的標準來衡量和制約,造成技術資源的浪費.慎為可惜!!!

膏藥的儲藏方法
1、膏滋:應放入罐、瓶內貯藏,注意滅菌,冷暗保存,一般為一~二年。
2、油膏:放入瓶或盒內保存,貯存期略長,但受熱易溶解。
3、硬膏:不易變質,冷暗保存,保存期可達數年。
4、敷藥:一般臨時製作,製劑可保存一年。
5、橡皮膏:冷暗保存,久貯易硬化。
6、松香膏:不易變質,保存期可達數年。
7、巴布膏劑:現代製劑,保存期一年。

貼膏藥的八個注意事項
膏藥是家庭中常用的一種外用藥,具有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療效顯著、不污染皮膚及衣服等優點,備受人們歡迎。但是貼膏藥應遵守以下八項注意:
⑴患處有紅腫及潰爛時不宜貼,以免發生化膿性感染,可根據病情貼拔毒膏。
⑵平時運動或勞動時不慎造成肌肉挫傷或關節、韌帶拉傷時,不要立即用傷濕止痛膏、麝香追內膏貼於受傷部位。因傷後即貼不能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⑶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紅花、沒藥、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藥,孕婦均應禁用。特別是孕婦的臍部、腹部、腰骶部都不宜膏藥,以免局部刺激引起流產。
⑷如果貼膏藥後局部皮膚出現丘疹、水泡、自覺瘙癢劇烈,說明對此膏藥過敏,應立即停止貼敷,並進行抗過敏治療。
⑸穴貼膏藥期間注意休息,活動量不宜過大,嚴禁房事,不要使用電熱毯、熱水袋,避免膏藥移位、藥膏流出污染衣被影響療效。停止理療按摩、針灸、牽引等治療。
⑹每次取下膏藥應清洗皮膚(洗澡後穴貼療效更好),外塗“皮炎平”軟膏保護皮膚,如果皮膚出現紅腫瘙癢時,請不要緊張,暫停穴貼。除每天塗“皮炎平”或“膚輕鬆”4-8次外,可口服“撲爾敏”每天3次、每次8mg,休息2-4天。痊癒後再繼續貼膏藥。
⑺女性患者在月經來潮期間界停使用(尤其是腰骶椎停貼膏藥3-5天),創傷性骨折前期、嚴重皮膚病等不宜貼膏藥。
⑻未用完的膏藥一定要密封好置於陰涼乾燥處,以防藥物揮發,如天氣炎熱,可置於冰箱中,膏藥有效期兩年,不宜和茶葉、食品存放在一起。

辨證論治快速上手口訣

中醫病證莫要慌,四十二病記端詳。
一病辨作多病治,各有一法為主方。
感冒寒熱濕三種,荊防銀翹香薷湯。
咳嗽七般三外感,寒止熱菊燥杏桑,
痰濕二陳熱清金,肝火瀉蛤陰麥湯。
唯有哮證分五般,寒射熱定肺玉屏,
脾虛當用六君子,腎虛金匱腎氣湯。
喘證五種更好記,麻黃麻杏石甘湯,
痰熱郁肺用雙皮,肺虛生麥腎桂黃。
肺脹五般莫漏記,氣虛平喘真虛陽,
痰濁壅肺蘇養親,痰熱婢夏痰滌湯。
肺癆陰虧用月華,火旺秦鱉固金湯,
陰耗保真白術散,陰陽兩虛大補天。
胸痹此處分七種,寒凝心脈當四湯,
氣滯柴胡疏肝散,痰濁栝薤瘀逐湯,
心氣保元合甘麥,心陽參附陰天王。
心悸此處俱七種,安神定志歸脾湯。
火旺連阿桂甘龍,水飲淩心苓桂術。
心血瘀阻請桃紅,痰火黃連溫膽湯。
胃痛七般不好記,寒邪客胃用薑糖,
停食保和肝柴疏,鬱熱化肝此病除,
瘀血失笑調營飲,陰虧一貫虛建黃。
六種泄瀉拉肚子,濕熱芩連寒藿香,
保和痛瀉何時用,參苓白術四神丸。
痢疾也可分六種,毒用白頭熱芍湯,
寒用胃苓陰駐車,休用連理虛桃湯,
良附大承治腹痛,氣滯柴胡小建中,
飲食積滯用保和,重用枳實導滯湯。
脅痛只可分四種,肝用柴疏瘀複元,
肝膽濕熱用龍膽,肝陰不足一貫煎。
黃疸更須四般記,熱重茵陳犀急黃,
陰黃茵陳術附用,濕重於熱茵五方。
六種鼓脹有何難,氣滯柴疏實脾寒,
中滿分消治濕熱,調營六味責之肝,
脾腎陽虛附理中,濟生腎氣合此方。
積聚五種逍遙肝,食滯六磨氣柴疏,
瘀血六君加膈下,正虛八珍合化積。
水腫六般越水泛,水濕五苓毒麻連,
脾虛實脾腎濟生,浸漬五皮熱疏鑿。
六種淋證何人患,石石熱八勞無比,
氣用沉補血小知,膏淋程氏膏淋湯,
三種消渴上消消,中消玉女下六金。
癭病四種更須治,痰結玉壺氣海舒,
心肝陰虛天補愈,肝旺梔子清肝湯。
眩暈六般天亢陽,痰濁半白火龍湯,
阻竅活血虛歸脾,脾腎陰虛左歸湯。
八種頭痛有何難,風熱芎芷寒川芎,
肝陽天麻濕羌勝,腎虛補氣虛八珍,
痰濁頭痛半白天,瘀血通竅活血湯。
唯有中風不需記,一曰虛中二曰肝,
虛用秦艽上擾鎮,陽閉涼開陰蘇合,
脫用參附半還五,鎮肝熄風莫糊塗,
語言不利卻分三,風痰阻絡解語丹,
腎虛精虧地黃飲,口歪眼邪牽正散。
痹症不惟風寒濕,防風烏頭薏苡仁,
風濕熱痹桂白虎,痰瘀桃仁虧獨寄。
不寐肝鬱用龍膽,陰虛阿膠加黃連,
心脾兩虛用歸脾,痰熱溫膽氣虛安。
四種鼻衄要記熟,桑菊玉女此中求,
肝火上炎尤龍膽,氣血虧虛歸脾留。
齒衄虛用清肝飲,胃火熾盛清胃散,
咳血燥傷用桑杏,肝犯肺瀉合黛蛤,
陰虛百合固金治。吐血瀉龍歸脾完。
便血地榆黃土湯。尿血薊知無歸方。
紫斑犀茜歸脾治,郁用柴丹半厚湯,
其中虛症滋歸麥。嘔吐六種分虛實,
藿保半厚理中麥,便秘麻磨濟芪湯。
四種腰痛不稀奇,濕熱四妙身痛瘀。
寒濕甘薑苓術用,腎虛卻要左右歸。
虛勞十四莫慌張,各有各的代表方,
稍有留意應詳盡,何須此處添荒唐。
機磷中毒概四種,犯腦滌痰熱銀黃,
杞菊參苓無大用,若無解毒病乖張。
腸癰三期看癰膿,大黃薏苡大陷胸。
頸椎寒用桂附湯,舒筋溫膽歸脾天。
痄腮柴普清龍用。急驚銀黃琥珀丸。
小兒泄瀉不贅述,疳證六種記端詳,
資消八石瀉防用,絕經左右二仙湯。
崩漏三虛二為實,左歸大補用固沖,
血熱清熱固經治,血瘀逐瘀止崩湯。
中醫臨證也不難,難在辨證用藥間,
各位網友要細心,妙手回春美名傳。

辨認一切陽虛證法

凡陽虛之人,陰氣自然必盛(陰氣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血盛則氣衰,此陽虛之所由來也)。外雖現一切火症(此火名虛火,與實火有別。實火本客氣入陽經, 抑鬱所致。虛火即陰氣上僭,陰指水,氣即水中先天之陽,故曰虛火。水氣以下流為順,上行為逆,實由君火太弱,不能鎮納,以致上僭而為病),近似實火,俱當 以此法辨之,萬無一失。陽虛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無神,目瞑倦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飲食無味,舌青滑,或黑潤青白色,淡黃潤滑 色,滿口津液,不思水飲,即飲亦喜熱湯,二便自利,脈浮空,細微無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縮,種種病形,皆是陽虛的真面目,用藥即當扶陽抑陰(扶陽二字,包括上中下,如桂枝、參、芪,扶上之陽;薑、蔻、西砂,扶中之陽;天雄、附子、 硫黃,扶下之陽)。然又有近似實火處,又當指陳。陽虛症,有面赤如朱而似實火者(元陽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憑),有脈極大勁如石者(元陽暴脫也,定有以 上病情可憑),有身大熱者(此條有三:一者元陽外越,身必不痛不渴,無外感可憑;一者產婦血驟虛,陽無所附;一者吐血傷陰,元氣無依,吐則氣機發外,元氣 亦因而發外也),有滿口齒縫流血者(陽氣虛不能統血,血盛故外越也),有氣喘促、咳嗽痰湧者(肺為清虛之髒,著不得一毫陰氣,今心肺之陽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陰氣也。陰氣指腎水腎火,此條言內傷),有大、小便不利者(陽不足以化陰也,定有以上病情可憑)。此處略具一二,再玩陽虛門問答便知。

【闡釋】鄭氏謂:天雄、附子、硫黃扶下之陽,是有特點的。李時珍《本草綱目》謂烏、附、天雄皆是補下焦命門陽虛之藥,以其皆同種而異名,同具辛、熱氣味而 有毒,須制熟始可用,確為治下焦陽虛的要藥。至硫黃亦大熱純陽,能補命門真火不足,龍繪堂《蠢子醫》並謂:"硫黃原是火之精,一切濕熱它能清。"但因其味 酸有毒,一般少用以內服,惟張鍚純善用之,其所著《醫學衷 中參西錄》雲:"十餘年間,用生硫黃治癒沉寒痼冷之病不勝計。蓋硫黃原無毒,其毒即其熱也,使少服不會覺熱,即於人分毫無損,故不用制熟即可服,更可常服 也。且自古論硫黃者,莫不謂其功勝桂、附,惟徑用生者系愚之創見,而實由自家徐徐嘗驗,確知其功效甚奇,又甚穩妥,然後敢以之治病。今邑中日服生硫黃者數 百人,莫不飲食加多,身體強壯,皆愚為之引導也。"筆者亦常用硫黃為人治病,凡命門火衰,沉寒痼冷之症,用之特效, 惟不用生者,需制熟而後用於湯藥或丸藥。其法以蘿蔔剜空,入硫黃在內,合定,放鍋內煮二小時,去其臭氣;或用豆腐同煮二小時亦可。患者劉××,食不下,飲 水都吐,經檢查為賁門癌,必須手術切除。筆者診斷為哽噎病,陽虛症狀明顯,命門火衰,即用附子理中湯加味,入硫黃20 克至30 克,服藥三月而全愈,今已五年未復發,足證硫黃功用,尚可推廣。至於鄭氏提到滿口齒縫流血,系陽虛不能統血,血盛因而外越,亦屬確見。筆者常本"齒屬腎"之義,用四逆湯加上桂以治此等症候,而取得顯著效果。有氣喘促、咳嗽痰湧者,鄭氏指為心肺之陽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腎水腎火,確屬經驗有 得之言。筆者對治此種病症,只要所吐系白泡沫痰或涎痰,略帶鹹味,氣喘促,惡寒,投以附子理中湯加砂仁,無不應手輒效。至大便不利,有如羊矢,一般都認為 火大,鄭氏指出有陽不化陰,亦即陰結。筆者師其意,而用附子理中湯合半硫丸加肉蓯蓉、麻仁、杏仁取效。硫黃性大熱,能補命門真火,推動陽氣以疏利大腸,又 佐半夏之降濁。故半硫丸向為治陰結之良劑。

辨認一切陰虛證法

凡陰虛之人,陽氣自然必盛(陽氣二字,指火旺。火旺則水虧,此陰虛之所由來也)。外雖現一切陰象,近似陽虛症,俱當以此法辨之,萬無一失。

陰虛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紅色,精神不倦,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二便不利,口渴飲冷,舌苔幹黃或黑黃,全無津液,芒刺滿口,煩躁譫語,或潮熱盜汗,乾咳無痰,飲水不休,六脈長大有力,種種病形,皆是陰虛的真面目,用藥即 當益陰以破陽(益陰二字,包括六陰在內,照上氣血盛衰篇,論氣有餘便是火一段,存陰、救陰、化陰、育陰諸方俱備,仔細揣摩,便知陰虛之道也)。然亦有近似 陽虛者,曆指數端。陰虛症,有脈伏不見,或細如絲,而若陽虛極者(熱極則脈伏也,定有以上病形可憑),有四肢冷如冰,而若陽絕者(邪熱內伏,而陽氣不達於 四末也,定有以上病情可憑),有忽然吐瀉,大汗如陽脫者(此熱伏於中,逼出吐瀉也,定有以上病形可憑),有欲言不能,而若氣奪者(熱痰上升蔽壅也,定有以 上病情可憑)。此處不過具其一二,余於陰虛證作有問答數十條,反復推明,細玩便知。

按陰虛症皆緣火旺(火即氣),火盛則傷血,此千古不易之理。後賢專以火立論,而陰虛症之真面目盡掩矣。仲景存陰、化陰、育陰、救陰之法俱廢,無人識矣,今特證之。

【闡釋】陰虛之人,由於氣有餘,則火旺,故多水虧血衰,其所現病情,多與陽虛相反。陽虛之人,由於氣不足不能統血,血行鬱滯緩慢,體溫常偏低。陰虛之人, 水虧火旺,故體溫常偏高而多有各種發熱現象。臨症凡見有所舉陰虛病情的,用藥即當益陰以抑陽。外雖現陰象,貌似陽虛,如鄭氏所舉的幾種情況,只要有陰虛的 各種病情,仍當按陰虛施治

經前乳房脹痛的診斷要點

乳房脹痛伴隨月經週期而發,為本病診斷依據。脹痛多在經前2-7日,以經前2~3日達高峰,經來自消。有少數患者從排卵後即開始乳痛,一直至經來始消或減輕。
乳房脹痛程度不一,多有脹、痛、癢之不同,甚則痛不可觸衣;多伴經前煩躁易怒或失眠多夢。
雙乳房檢查:一般較脹滿,有的可捫及痛性結節或包塊。兼見不孕症的部分患者,乳房發育不良,乳頭細小或凹陷,乳暈顏色淺淡,或有輸卵管不通暢。如有可疑包塊或乳腺增生,最宜在經後復查,用乳房紅外線掃描或B超檢查,以助診斷。

經前乳房脹痛的辨證分析

乳房屬胃,乳頭屬肝,少陰腎經起于足心湧泉,由內廉而上,在太陰經後行人乳內,傍近膻中。沖任二脈起於胞中,上關元至胸中。故乳房與肝、胃、腎及沖任、子宮均有密切關係。經前乳房脹痛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肝氣鬱結或肝胃氣滯,其次是沖任失調,肝腎陰虛。
本病的辨證首分虛實;臨床以實證為多,虛證較少,即便是虛,亦常虛中夾實。實痛者,經前乳房脹硬而痛,甚者痛不可觸衣;虛證或虛中挾實者,脹痛而軟,痛較輕,可痛於經前、經時或經後,常伴腰酸。
本病的治療總則以調肝為要。實證多疏肝解鬱,和胃消導;虛證或虛中挾實者,多以滋腎養肝,佐以和胃通絡。結合經前經後標本兼治。一般以經前1周加強治療,連治3。4個月為宜。
--------------------------------------------------------------------------------
經前乳房脹痛的辨證論治
肝氣鬱結型
【證見】 經前乳房脹滿疼痛而硬,甚則痛不可觸衣;或陰中抽痛,或痛經或婚久不孕。經前常喜歎息,煩躁易怒,胸脅少腹脹痛。舌黯紅或尖邊紅,苔薄白或微黃,脈弦或弦數。
【治法】 疏肝解鬱,和胃消導。
【方藥】
1.主方逍遙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味
處方:當歸15克,白芍20克,柴胡12克,茯苓20克,白術15克,薄荷9克,甘草6克,雞內金12克,麥芽30克,青皮10克,豬苓15克,郁金15克。水煎服。
如肝鬱化火,乳頭癢痛,煩躁,溺黃便結,舌紅苔黃者,可用丹梔逍遙散加雞內金、夏枯草、蒲公英之類,以疏肝清熱。如兼見乳房有塊,或乳腺增生者,主方可加軟堅散結之品,如天冬、貓爪草、王不留行、穿山甲、兩頭尖、浙貝母。如伴有痛經,或輸卵管不通暢,需結合該病治療。
2.中成藥
(1)逍遙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乳核散結片,每次4片,每日3次。
肝腎陰虛型
【證見】 經前或經時乳房脹痛不硬,或乳腺發育不良,或月經過少或婚久不孕。形瘦,兩目乾澀,五心煩熱,咽幹口燥,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弦略數。
【治法】 滋腎養肝,和胃通絡。
【方藥】
主方一貫煎(魏之琇《柳州醫話》)加味
處方:北沙參20克,麥冬15克,當歸15克,生地黃20克,川楝子10克,枸杞子15克,雞內金10克,麥芽30克,天冬15克,山茱萸15克,白芍15克,山藥30克。水煎服。
如兼有乳腺增生者,適加軟堅散結之品,如桔核、浙貝母、夏枯草。

冬日養生方法

北方正在下著紛紛揚揚百年難遇的大雪,南方的天空也是一片的陰冷潮濕。在這個全國暴寒的日子裏,我們怎樣保養自己的身體健康呢?過冬有過冬的原則,想要過一個好冬,就來看看該怎樣做吧。
保暖:首先,要講究穿衣,適時增加衣服,注意全身保暖其次,要注意雙腳的保暖,因為寒從腳底生,外界的寒冷大多從穴位豐富的雙腳侵入人體,保暖好雙腳十分重要。
節欲:冬與腎水相應。腎藏精,為封藏之本。腎精關係著人的生命中生長、發育及生殖的全過程。腎主骨生髓,通於 腦,關係人的大腦功能。冬日養生要順應自然,最重要的是藏,即藏精。對腎精的保藏主要是節欲,減少房事,避免過度的房事。另外,適宜的氣功導引法可以補腎 藏精,不妨多多練習。
多曬太陽:冬日裏陽氣內斂,外在的陽氣不旺。多曬太陽是調攝七情、克服不良情緒的自然療法。太陽可以驅散陰霾, 沐浴在溫暖的陽光裏,心情自然會明亮起來,不良情緒隨之消除。在冬天裏尋求一種安靜的精神狀態,可以保精怡神。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證明,多曬太陽可以促使鈣 質吸收,從而強壯骨質,也是藏精的不二法門。
早眠晚起:根據冬日要藏的養生要點,起居方面最宜居處密室,溫暖衾服,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早眠晚起,以避霜 威。早眠晚起,一可以避免多跟外界接觸,從而避免外寒的侵襲二可以保精,這種作息方式,減少了大量的活動,也就減少了大量的消耗,加上飲食調攝,居住、服 飾也都保養得法,正好適應冬季要藏的要求。
不宜勤洗澡:陽氣內斂之時,若加湯火所逼,肯定會出大汗。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屬於人體內的陰液,不能隨意損傷。過多或過度的出汗,容易損傷陰液,不符合冬季藏的養生要點而且陽氣會隨陰液發洩耗散,從而導致人體免疫功能下降,骨肉疏薄,易於傷動,多感外疾。
其他中醫養生法:
立冬後,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來看,這確實是進補的好時節。因為進入冬季後,人體新陳代謝減慢,消耗相對減少。冬令進補能夠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儲存於體內,從而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
進補以食補為上。《內經》有秋冬養陰之說,而北方冬季氣候乾燥,常有大風天氣,因此,滋益陰精是冬季養生的重要內容。
最好能多吃白菜、銀耳、木耳、枸杞、梨、獼猴桃等補益陰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燒烤油炸食物少吃為妙,平時還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飲食要以溫熱為 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棗、桂圓、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飲、海鮮等寒性食物。可多吃些堅果類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煮粥熬湯可以加 一些沙參、黃芪、麥冬,但量不需要很多,因為畢竟是食補而非藥補。
菜品可首選羊肉燉蘿蔔。它對腰膝酸軟、困倦乏力、腎虛陽痿、脾胃虛寒者更為適宜。其次是炒雙菇(香菇和平菇),它能補益腸胃,化痰散寒,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
冬季的風常為北風,其性寒。同時,寒也是冬季氣候變化的最主要特點。中醫認為,寒為六淫邪之一,故冬季應保暖避寒,老人尤其要暖好背。人起居宜早睡 晚起,讓睡眠的時間長一點,最好是等到太陽出來以後再起床活動,且不要做劇烈運動。臥室內要適當通風,並注意保持一定的濕度,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疾病。
此外,冬季的傳統養生方法還有很多,比如叩齒、幹洗澡、揉腹、艾灸等。在日常生活中都可做,對身體很有益處。尤其是艾灸,可以灸一下保健穴位:足三裏、中脘、關元、氣海,還可以在肚臍裏放些鹽,艾灸肚臍,那裏是神闕穴,這個穴位對補益元氣十分重要。

體內排水減重,從健脾開始

   脾虛的人往往更容易濕氣大,體重也會比其他人更重。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脾胃受損后,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體內濕邪大量積 聚后身體沉重、腹脹甚至腹瀉,晨起眼瞼浮腫等不適就全都找上門來。夏季到來,如果冰激凌、冷飲吃太多,會加重脾虛的問題,讓體重的困擾更深。專家提醒,除 了常吃山藥紅棗等健脾食物,酷愛冰淇淋的你更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即使吃也最好在中午前后吃,切忌在早上剛剛起床后或晚上睡前食用。另外,冰水也不宜多喝。

  經期食紅豆,補血排水一起來

   專家說,經期吃點紅小豆,排水又補血。紅小豆富含鐵質,有補血的作用,是女性生理期的滋補佳品。現代研究發現紅小豆中也含有一種皂?類物質能促進通便及 排尿。中醫認為紅小豆性平,有滋補強壯,健脾養胃,利水除濕,清熱解毒,和補血的功能,比較適合脾虛濕熱內盛者食用。經期或經期前后喝點紅小豆粥或吃點含 有紅小豆的糕點,不僅可消除體內多余的水分,還能起到預防缺鐵性貧血的作用。

  綠豆、扁豆、絲瓜、冬瓜等都具有很好的利濕作用。聰明又健康的你,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專屬你的那款輕身排水美食。

  雨季裡的排水美食——薏米

  夏季到來,我國南方地區開始進入陰雨連綿的濕季。擅養生的人家會在飯桌上增加一味特殊的食物——薏米。中醫認為薏米具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的作用,是脾虛者安全度夏的食療佳品。現代研究表明薏米所含的營養非常豐富,所含蛋白質遠比普通米、面高,可及時補充夏季高溫下的體力消耗,而且薏米還含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其比例接近人體需要。此外,薏米還具有容易被消化吸收的特點,特別適合脾胃虛弱、濕邪內盛者食用。

  薏米的吃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煮粥。高溫潮濕的日子裡,如果每天來碗薏米冬瓜粥,可以達到祛濕利水的輕身效果。 

適當午睡,身體更輕盈

   專家認為,睡好覺也能讓我們的身體更輕盈。因為過度勞累容易耗傷氣血,氣血不足會進一步加重水濕內停。而夏季晝夜短,再加上許多忙碌的職業人晚上加班, 夜間睡眠時間往往不足,應特別注意勞逸結合。對於白領們來說,適當午睡可以補充晚間睡眠的不足,讓大腦和身體各個系統都得到放鬆與休息,下午的工作效率得 到極大的提高。利用公司的休息室,某個長沙發小憩一下,或者去附近的美容沙龍做個Facial睡個美容覺,哪怕就是在辦公桌前打個小盹兒也好。而對於那些 因受客觀條件限制,中午不能很好地進行午休的女性而言,更要保証充足的晚間睡眠。

  少鹽,幫助腎排水

   吃太多鹽必導致更多的水攝入,很多口重的人都不苗條。許多科普文章常常提醒大家夏季要多補充淡鹽開水或含鹽飲料,這種提示是沒錯的。但這主要是針對夏日 從事劇烈運動、體力勞動的人,對很少出汗的白領們來說則未必合適。因為攝入體內的鹽主要通過腎臟排出,當攝入的食鹽太多或腎臟有病變的時候,就不能及時將 攝入體內過多的鈉排出。血液中鈉離子濃度升高時較多的水進入血管,極易造成水鈉瀦留,水腫也就不請自來。你雖沒多吃,看上去卻比別人大一號。

  如果不是出汗太多,夏季仍然要堅持低鹽飲食(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的鹽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特別是對於腎臟有疾患的人來說尤其如此
 午后一杯茶,排水又減壓

  有些藝人用利尿劑 來達到瘦身減重的目的,這是危險的不擇手段。我們的生活中,茶其實就是最自然的利尿劑。專家建議,每天下午開始工作前,給自己泡上一杯茶,不僅可以提神醒 腦,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而且由於茶葉還有利尿的作用,可及時帶走體內多余的水分。英國倫敦大學的科學家在一項研究中還發現,喝茶可以幫助降低人體內的 “壓力激素”,使人們放鬆,喝茶的人比喝其他飲料的人更容易“減壓”。建議採用透明玻璃杯泡飲,以更好地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游動、變幻過程,帶來視 覺上的享受。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體內寒氣重或處在經期的女性不宜飲用涼性或寒性的茶。

  綠茶由於制作工藝中沒有發酵環節,所以營養成分較之其他類高,但葉綠素含量也較多,且為涼性的﹔鐵觀音屬半發酵茶,由於發酵期短仍偏寒性﹔烏龍茶不寒不熱,是一種中性茶﹔大紅袍茶溫而不寒﹔普洱茶性溫和醇厚,有暖胃的作用,特別適合寒氣重的人飲用。

  按摩排水,比桑拿更健康

   說起排水,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懶人招數就是洗桑拿。這種被動的出汗方式並不適合炎熱的夏季,尤其不適合頻繁採用。因為蒸桑拿雖可以加快血液循環,排除體 內的濕邪,但因在洗桑拿的過程中,出汗過多,並不利於心臟健康。其實相對於桑拿,洗個溫水澡並稍事按摩是更健康的排水方式。溫水澡能讓身體微微汗出,配合 簡單的按摩手法,不僅可以起到排出體內濕邪的作用,也是一種很好的放鬆方式。如果有時間,每周一次的身體SPA,籍由專業按摩師的理療手法,可以得到更佳 的排毒排水效果。

  夏季運動后,等汗干了再用與體溫相近的溫水洗澡,輔以排水功效的植物精油,有助於更快緩解疲勞,放鬆身心。 

運動排汗最祛濕

   在所有的排水方法中,運動出汗是最不能被忽略的一種。健康管理專家認為:夏季裡,從事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抗病力,還可以助消化、促進 氣血流通,進而防止內生濕邪的產生。同時,運動時身體微微汗出,還能帶走體內多余的水分,讓身體感覺更加輕盈。專家發現,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晚間相對涼 爽時進行,以散步、快走、慢跑、各種球類、太極拳等運動方式為宜。

  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

  平衡荷爾蒙,讓身體不再沉重

   有一些身體沉重是甲狀腺功能低下導致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甲狀腺功能低下問題越來越容易找上熟女。甲低的症狀並不明顯,所以往往容易漏診。其實,當你發 現自己吃的不多但體重增長、經常感覺精力不濟、總是睡不醒、怕冷、頭發干枯等症狀時,就有必要去做一個激素水平尤其是甲狀腺功能檢測。把荷爾蒙調整到健康 檔,你的身體才能重新輕盈起來。

  帶他一起祛濕排水

  調查發現:在超過40歲的 中國男性中,有將近40%的人存在睪酮水平低下的問題。而睪酮水平低下會導致男性肥胖。即使運動加節食,減肥效果依舊不明顯,且脂肪更容易堆積在危險的中 段。所以,不僅僅是你,帶他一起去內分泌科做一個激素水平測試,一起完成今夏的排水減重大任

強腎健脾通胃腸氣的保健方法

簡單易學的強腎健體保健法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腎氣充盈,則精力充沛,筋骨強健,步履輕快,神思敏捷,腎氣虧損則陽氣虛弱,腰膝酸軟,易感風寒,生疾病等。  腎虛病症有陰虛、陽虛之分。   腎陰虛者,有肺熱、咽燥、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舌苔偏紅等症狀。

  腎陽虛者,常見有肢體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鳴、舌淡、體胖等症狀。

   中醫認為,肢體的功能活動,包括關節、筋骨等組織的運動,皆由肝腎所支配,故有“腎主骨,骨為腎之餘”的說法,因此堅持體育鍛煉,以取得養筋健腎、舒筋 活絡、暢通氣脈、增強自身抵抗力之功效,從而達到強腎健體目的。散步、慢跑、打球、做操、練拳舞劍等,都是不錯的鍛煉項目。下面介紹幾個簡單的保健方法, 您可以試試。

  搓擦腰眼:兩手搓熱後緊按腰部,用力搓30次。“腰為腎之府”,搓擦腰眼可疏通筋脈,增強腎臟功能。

  揉按丹田:兩手搓熱,在腹部丹田處按摩30~50次。丹田乃人之真氣、真精凝聚之所,為人體生命之本。此法常用之,可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從而達到強腎固本的目的,有利於延年益壽。

  發“吹”音 “吹”與腎相應,腎屬水,故有滋養腎水的功效。反復做6~9遍。

  另外,心臟對應的是“呵”音,肝臟對應的是“噓”的音,脾對應的是“呼”的音,肺對應的是“斯”的音,三焦對應的是“唏”的音。發音的時間長一些,次數多一些。

  健脾通胃腸氣的保健方法:

  雙手重疊,順時針繞肚臍揉腹,以通為主,可促進胃腸氣通暢,逆時針繞肚臍揉腹,則以補為主,可起到健脾作用,便秘患者,多順時針揉,脾虛者,則加逆時針揉,每次300~500下,每天1~2次。

偏方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

偏方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反復發作不但使人倍感痛苦,同時復發性口腔潰瘍還會有癌變的可能,不能小視。口腔潰瘍吃什麼藥呢?這裏先介紹幾種治療口腔潰瘍的小偏方,對口腔潰瘍的治療很有幫助哦!
1.冰糖煮荸薺:大荸薺20個,冰糖適量。加水煮熟即可。睡前飲用。功效:可治口腔潰瘍。
2.維生素C片:取維生素C藥片適量,壓成面,把藥面塗在"口瘡"患處,一兩次就有效。
3.花椒香油:用香油炸的花椒油塗於患處可治“口瘡”。
4.蔥白皮:從蔥白外用刀子削下一層薄皮,把有汁液的一面向裏,粘於患處,一日2~3次。
5.吃栗子:常食栗子,生的更好,可治口腔潰瘍。
6.3倍用量:維生素B族片,維生素C。
7.中藥製劑口潰清噴到患處, 3-5個療程,復發性口腔潰瘍可以達到治癒。

健脾驅風藥膳助你排除體內濕氣

健脾驅風藥膳 排除體內濕氣

春天是肝膽陽氣升發的時機,應該是身體最有活力、精神最為充沛的季節。但對於平日喜吃冰冷食物、 長期熬夜、喜飲酒的人,長久下來會使脾胃及肝臟的機能受傷,使運化濕濁的能力下降而堆積在體內,進而導致陽氣受到鬱遏而無法升展。結果濕氣在上引起頭暈 脹、肩背痠痛;濕在脾胃引起腹脹、大便軟或溏瀉;肝氣的升發被阻礙,就產生了口乾口苦、胸悶、倦怠等症狀。
治療上先以五苓散(茯苓、豬苓、澤 瀉、白朮、桂枝)來健脾並代謝體內過多的濕氣;羌活驅風勝濕,去除頭肩背部的濕氣;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甘草、黨參),去除肝經鬱熱且幫助陽氣升發。當濕去除之後,再將五苓散換成香砂六君子湯(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木香、砂仁)來健補脾胃,鞏固療效。
除此之外,個人的自我照護也很重要,平日可以四神湯(薏苡仁1兩、茯苓5錢、甘草1錢、蓮子3錢、芡實3錢)當藥膳來健脾利濕,口乾時可加綠豆或赤小豆5錢來加重清熱利濕。少吃冰冷及黏膩的食物(如麵類、糯米、煎炸類),這些食物會增加脾胃的負擔,使濕氣更難排出體外。
台灣春夏濕氣較重,適當的作除濕的工作,讓您的環境保持適當的濕度;盡量11點以前就寢睡覺,使肝臟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此讓您能解除困頓,如綠葉般的生氣盎然。

祛除腳氣的簡便良方

祛除腳氣的簡便良方
在炎熱的夏季,腳氣極為活躍。中醫認為,足受濕邪外侵,經氣不行,血脈不和而生腳氣。用苦參花椒茶泡洗雙腳治療腳氣,療效較好,患者不妨一試。
  方法:取苦參15克,花椒、綠茶各10克,陳醋50毫升。加熱開水2500毫升,浸泡2小時,晚上睡覺前把藥液倒入盆內,泡洗雙腳30分鐘,然後用乾淨毛巾擦幹雙腳,襪子用此藥液浸泡後,用清水洗淨曬乾,連用7天為1個療程。可連續或間斷泡洗雙腳。
  方中苦參味苦燥濕,性寒除熱,祛風殺蟲;花椒辛溫性燥,功能除濕散寒,活血通經,疏風止癢;綠茶含鞣質,可收斂及增強毛細血管的抵抗力;陳醋味酸,可抑制真菌的生長,可止汗止癢,軟化皮膚。以上藥物泡水外洗,共奏除濕止癢、燥濕殺蟲的作用,堅持應用,腳氣自除。

養生茶飲

四物飲:
黃耆、川芎、熟地、當歸、芍藥、甘草、紅棗,共約15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玫瑰四物飲:
黃耆、川芎、熟地、當歸、芍藥、甘草、紅棗、粉玫瑰,共約15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青木瓜四物飲:
黃耆、川芎、熟地、當歸、芍藥、甘草、紅棗、青木瓜,共約15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杜仲四物飲:
黃耆、川芎、熟地、當歸、芍藥、甘草、紅棗、一條根、杜仲葉,共約15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八珍飲:
當歸、白朮、川芎、甘草、黃耆、芍藥、黨蔘、茯苓、熟地,共約15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黑豆茶:
青仁黑豆、大麥、決明子、甘草、黃耆,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麥茶:
大麥、甘草、黃耆,共約10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東洋蔘茶:
東洋蔘、黃耆、紅棗、玫瑰、麥冬,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靈芝益甘茶:
靈芝、金線蓮、菊花、山苦瓜、茵陳、蒲公英、薄荷、觀音串,共約10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紅景天人參茶:
人參、紅景天、黃耆、菊花、紅棗、黨蔘,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薑母紅棗茶:
紅棗、老薑母、黃耆,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黑糖薑母紅棗茶:
紅棗、老薑母、黃耆、黑糖,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女人養生茶:
黃耆、紅棗、黨蔘、玉竹、甘草、丹蔘、川芎、西洋蔘、玫瑰花、熟地、女貞子,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女人美體茶:
烏梅、荷葉、決明子、桑葉、黃耆、陳皮、甘草、仙楂、喬瀉葉,共約15g。
用5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女人花綠美體茶:
粉光蔘、粉玫瑰、仙楂、赤小豆、茅根、黃耆、桑葉、決明子、洛神花,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女人纖姿美體茶:
川七、西洋蔘、山楂、荷葉、決明子、七葉膽、白鶴靈芝、杜仲葉、女貞子,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女人油切美體茶:
烏梅、紅心芭樂、決明子、陳皮、甘草、仙楂、桑葉,共約10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女人美顏茶:
夏枯草、茵陳、魚腥草、金銀花、紅棗、甘草、東洋蔘、黃耆,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女人水顏茶:
紅棗、黃耆、玫瑰、東洋蔘,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女人三花茶:
迷迭香、馬鞭草、檸檬草,共約5g。
用5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女人生化養生茶:
當歸、紅棗、川芎、甘草、益母草、乾薑、杜仲葉,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女人懷孕茶飲:
艾葉、川芎、芍藥、熟地、白首烏、黃耆、當歸、白朮、紅棗、茯苓,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女人月子茶飲:
杜仲葉、川芎、芍藥、熟地、白首烏、黃耆、當歸、山葡萄、紅棗,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男人養生茶(一):
人蔘、黃耆、枸杞、小茴香、肉桂、熟地、覆盆子、山藥,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男人養生茶(二):
黃耆、紅棗、黨蔘、肉桂、甘草、芡實、人蔘、熟地、小茴香、白芍、五味子,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養生香椿茶:
香椿、明日葉、清明草、土芭樂、正北耆,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金線蓮茶:
金線蓮、茵陳、甘草、黃耆、金銀花、七葉膽、黃水茄、水丁香,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桂花洛神茶:
洛神花、桂花、去籽仙楂、甘草、陳皮,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西藏紅花茶:
西藏紅花、川芎、菊花、黃耆、芍藥、當歸、川七、天麻,共約15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安眠茶飲:
紅棗、甘草、小麥、天麻、茵陳、菊花、遠志、川芎,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聰明茶飲:
人參、天麻、紅景天、甘草、五味子、菊花、遠志、麥冬,共約12g。
用400cc熱水沖泡即可飲用。
轉大人茶飲:

金銀花食用3法

金銀花享有“藥鋪小神仙”的美名,神通廣大,大約1/3的中藥處方中都有它的摻和。它天性甘寒,善於清熱解毒,適合夏天,我們有泡茶、蒸煮、生食三種方法與它親近。
   泡茶
  ● 三花茶
  操作:金銀花10克,菊花10克,茉莉花3克,加入沸水泡茶飲用。
  適用:清熱解毒,治療頭痛口渴、咽喉腫痛。
  ● 金銀花薄荷茶
  操作:將金銀花、薄荷用沸水沖泡,加蓋悶15分鐘,加入蜂蜜即可。
  適用:痱子。
  ● 金銀花飲
  操作:金銀花、山楂熱水沖泡,代茶飲。
  適用:開胃、消食。
  蒸煮
  ● 金銀花露
  操作:金銀花的花、葉加水,先用猛火後用小火蒸30分鐘,濾出湯汁加冰糖後飲用。
  適用:清熱、解暑。
  ● 金銀花粥
  操作:煮粥時加入少量金銀花蕾。
  適用:提高免疫力。
  ● 金銀桃花飲
  操作:桃花15朵,金銀花10克,水煎服。
  適用:痢疾。
  ● 外洗劑
  操作:白菊花7克,金銀花5克,花茶3克,煎湯洗患處。
  適用:皮膚炎症。
  ● 漱口液
  操作:金銀花15克,生甘草3克,煎水隨時含漱。
  適用:咽喉炎、口腔潰瘍。
  生食
  操作:取金銀花鮮嫩莖葉及鮮花適量,用冷開水洗淨,細嚼咽下。
  適用:毒蘑菇或水銀中毒。
  Tips:金銀花宜忌
  ● 在十二經絡中屬於肺、胃經,對肺和胃的不適很有辦法。
  ● 禁忌:體質寒涼、胃腸不好的人忌服。

泡腳養生法

  現代人常坐辦公室,又疏於運動,普遍足部循環不良。你可能不知道,倘若足部的循環變好,心臟就不需要額外一再加壓輸送血液至足部末梢,可減少高血壓、心臟病及中風等高危險疾病的發生。

  另外,由膝蓋以下到腳底,有許多重要穴道,如果我們常以溫水泡腳,就可促進新陳代謝,加強體內循環,對常失眠或胡思亂想的人,也很有幫助。  
來!咱們來稍介幾款簡便的溫水泡腳法:
首先,水的溫度要夠熱,但不會燙傷,大約攝氏45度。八八九九感覺皮膚溫度就好啦!不用真的去量溫度。

●鹽泡:
溫水中加入2大匙鹽巴,鹽有消炎殺菌、通大便的效果。
若買不到粗鹽用一般家用鹽巴即可。

●薑泡:
溫水中加入幾塊打扁的老薑生薑,薑有散寒、除溼的作用。
如果用泡腳機,水會轉動,最好老薑用中藥布包起來

●酒泡:
溫水中加入一瓶米酒,或用其他酒類,可促進血液循環。
加入紅酒還有美容功效哦!不過可挑過期或味道較差的用就好啦!

●檸檬泡:
溫水中加入兩片檸檬,可順氣提神,預防感冒。
如果用泡腳機,水會轉動,最好檸檬片用中藥布包起來。

●醋泡:
溫水中加入3大匙的白醋,可中和體內的酸,滋潤皮膚。
白醋只要買工研醋那種即可。


●另外,浸泡時,一定要注意下列幾點:
(1)準備一個大且深的水桶,水位能浸到小腿一半以上為原則。
不能因桶小而斜放雙腳,要能舒適平放於桶底,才不至於抽筋。

(2)浸泡時間約30分鐘,若水涼了,中間可加熱水1~2次。
(3)浸泡前後喝一杯水,以利新陳代謝及體液的補充。
(4)飯前飯後1小時內,不要浸泡,以免影響食欲或消化。(記得)
(5)扭傷紅腫期間,若有傷口,不可浸泡,以免刺激傷口發炎。 (記得)
(6)有高血壓、氣喘、心臟病者,浸泡時間宜縮短為15分鐘,如無不適,再增加浸泡時間。
(7)浸泡後若流汗,應擦乾汗水,休息一下,再外出;因此時毛細孔大開,若吹到風,容易感冒。


也適合放新鮮植物葉子下去泡哦!

後記

 阮公司端午節送泡腳機一台啦!好笑吧!?哈哈!
改天捧出來用用,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泡好腳還可以摣摣腳皮,擦擦乳液,
搞不好還可以下邊泡腳,上邊敷臉咧!我敗的酒粕面膜及深層什麼泥都一直沒爽快用,
老了真的愈來愈懶西。其實是一直很懶惰。

 還有,我有甲狀腺症頭,也可以多按壓足部穴位,看是否比較不會水腫,
不然常常打字時手吭吭的,實在蠻討厭的!穿鞋也有點擠腳,腳背已經很高了,
美美的鞋真的離我很遠很遠。唉。
  上回去店裡按壓,少年師傅還說我腎不好啦!吼!你自己才腎不好咧!


去看個醫生,女醫生問我平時做什麼運動?我說山上散步、遛狗、伸展運動,
她竟然說:你幾歲了?做這個叫運動啊?運動是要會心跳加快急速流汗才叫運動!


  哇咧!甲狀腺素副作用就是不用急速跑跳,就會飆汗心狂跳了呀!
不過,我想她的意思是要會喘吧!

治療濕熱體質良方三仁湯

治療濕熱體質良方三仁湯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
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
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
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頭痛惡寒,身重疼痛,有似傷寒。脈弦濡,則非傷寒矣。
舌白不渴,面色淡黃,則非傷暑之偏于火者矣。
胸悶不飢,濕閉清陽道路也。
午后身熱,狀若陰虛者,濕為陰邪,陰邪自旺于陰分,故與陰虛同一午后身熱也。
濕為陰邪,自長夏而來,其來有漸,且其性氤氳粘膩,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溫熱之一涼則退,故難速已。
世醫不知其為濕溫。見其頭痛惡寒身重疼痛也,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濕隨辛溫發表之藥蒸騰上逆,內蒙心竅則神昏,上蒙清竅則耳聾目瞑不言。見其中滿不飢,以為停滯而大下之,誤下傷陰,而重抑脾陽之升,脾氣轉陷,濕邪乘勢內漬,故洞泄。
見其午后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二陰相合,同氣相求,遂有錮如而不可解之勢。
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濕氣彌漫,本無形質,以重濁滋味之藥治之,愈治愈壞。
伏暑濕溫,吾鄉俗名秋呆子,悉以陶氏《六書》法治之,不知從何處學來,醫者呆,反名病呆,不亦誣乎?
再按︰濕溫較諸溫,病勢雖緩而實重,上焦最少,病勢不甚顯張,中焦病最多,詳見中焦篇,以濕為陰邪故也,當于中焦求之。

三仁湯方:
杏仁(五錢) 飛滑石(六錢) 白通草(二錢) 白蔻仁(二錢) 竹葉(二錢) 濃朴(二錢) 生薏仁(六錢) 半夏(五錢)
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自製藥酒

一、一般自製藥酒的方法
藥酒的製法有 泠浸法、熱浸法、煎煮法、釀製法四種,一般 幾乎都是用冷浸法,最好是先把生藥材(方子中的固體中藥材)搗碎、切片,才可儘快的浸泡出成分,約浸泡 40 天以後就可飲用,一般而言,用來泡藥酒的白酒濃度不宜過高,因為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有的易溶於水,有的易溶於酒。如果酒的度數過高,雖然可以增加酒精溶性成分的析出,但不利於水溶性成分的溶解。

另外要注意的:
• 泡藥酒的酒精度濃在 40 度左右最好,例如米酒或米酒頭。
• 泡藥酒最好用陶瓷或玻璃瓶子,避免陽光照射或灼熱逼烤。
• 泡藥酒的罐子要以酒沖洗過,才可以拿來泡藥酒。
• 每天搖晃藥酒罐,使藥性溶出。
• 泡藥酒時,可加蜂蜜、白糖或冰糖,桂圓肉也很適合,使藥酒可口,蜂蜜性?和,加入藥酒後,不僅可以?少藥酒對腸胃的刺激,還有利於保持和提高藥效。
二、 男、女及老人適合的藥酒方子
【適合男性】
仙靈脾酒
參考出處:素女經
材料: 淫羊藿 50g、肉蓯蓉30g、茯苓40g、炙甘草20g、米酒1000㏄、冰糖100g、蜂蜜100g
製法:藥材浸 40日,將蜂蜜、冰糖用少許米酒溶化後,再加入藥材中攪勻。
用法:一次 20㏄,一天二次,每餐前或空腹時飲用。
效果:改善性機能減退、陽痿、遺精、健忘。
【適合女性】
紅顏酒
出處:萬病回春
材料:核桃肉 120g、紅棗120g、杏仁30g、米酒1500㏄、蜂蜜100g、酥油70g
製法:用 500㏄的米酒將藥材浸3-5日後,將蜂蜜、酥油溶化後,再加入藥材中攪勻,再浸泡40日。
用法:一次 20㏄,一天二次,每餐前或空腹時飲用。
效果:補腎潤肺、潤澤肌膚、益氣健脾、悅容顏、烏髮
【適合老人】
七寶酒
參考出處:民間驗方
材料: 何首烏 40g、破故紙20g、茯苓20g、菟絲子30g、枸杞20g、當歸15g、牛膝15g、米酒1000㏄、冰糖60g、桂圓肉45g
製法:藥材浸 40日,將冰糖用少許米酒溶化後,再加入藥材中攪勻。
用法:一次 20㏄,一天三次,每餐前或空腹時飲用。
效果:防止老年人老化、抗衰老,消除疲勞,增強氣力。

三、飲用藥酒的方法
持續喝大量的酒對身體不好,「每天、少量」是基本飲法,藥酒也含有酒精,所以適量飲用才能產生好效果,一般的標準是,一天喝 40~100 ㏄ ,而且分為二至三次飲用,例如在飯前或兩餐之間飲用,一小杯做 20-30 小口,慢慢嚥下,並靜下來,慢慢感覺藥酒的流動,緩緩使藥入腹。

四、飲用藥酒的注意事項
一般而言,藥酒都是採用可溫熱身體的補養藥,適合泡藥酒的是屬於「溫」或「平」的藥,而且中醫有區分溫、寒體質, 溫熱體質 體溫較高、較熱臉色比較紅,易口渴、易便秘, 寒性體質 四肢易發冷、臉色蒼白、 常精神萎靡,脈搏細沉無力,而寒性體質適合藥酒溫熱補養的方式,來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虛弱體質,而且,藥酒還能補充體力,避免老化,並可提高新陳代謝。
服用藥酒來治病或健身是一種很便利的方法,但有一些事項應特別注意:
• 選用的藥材必須潔淨新鮮,泡製藥酒的容器均須乾淨、完好,並作必要的消毒處理以免過程中變質。
• 在服藥酒前,應注意藥酒氣味是否變質、污染等異常現象,以免引起中
• 在服用藥酒後應禁服其他藥,特別是西藥,或至少隔二十四小時後再服
• 飲用藥酒後不宜行房事,不可頂風受寒,不宜食酸物,不宜立即針灸。血虛之人不宜多飲。
• 某些情形禁止使用藥酒,舉凡心血管疾病、癲癇、肥胖病、老年痴呆症、高血壓、過敏性體質、皮膚病、肝炎、腎臟病、咳嗽、及十二指腸潰瘍、糖尿病患者及一切陰虛血熱症等都忌用藥酒治療。
• 過度肌餓時不要飲用藥酒,飲酒後避免再進食奶水或茶品,另外如葛花、綠豆、枳椇子、月桃子等中藥不得在飲酒後服用,以免降低或消除藥酒中之功效。
• 各項藥酒具有一定的療效, 不 可當一般酒品任飲肆醉;用藥酒治療疾病而癒後則應停止服用,一來避免誤治,二則防止不良副作用的產生。
• 婦女在懷孕期、哺乳期不宜飲用藥酒。
• 婦女在行經期,即使月經正常,也不宜飲活血功效較強的藥酒。
• 年齡愈大,則新陳代謝愈慢,服用藥酒就應減量。
• 補氣藥或補陽藥組成的藥酒,炎夏應少飲為宜。且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避免。
五、保存藥酒的注意事項
一般觀念認為「陳年好酒」,藥酒泡製完成,一定要先把 藥渣過濾取出 ,才能久放,並且置於冷暗處保存,最好於一年內服完, 很多人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藥酒浸泡愈久愈補,有的甚至放數月或數年,例如 補陽藥(如鹿茸、仙靈脾、巴戟天、肉桂、桂枝等)這些藥物的有效成分很快就會泡出來,所以不宜久泡,若泡製過久,其本來補氣補陽的作用就會慢慢消失。

玉米食療功效多

玉米食療功效多
  玉米又稱包穀、棒子、玉蜀黍等,其食療價值備受推崇。祖國醫學認為,玉米性平味甘,有開胃、健脾、除濕、利尿等作用,因而可輔助治療小便不利、糖尿病、高血壓、腹瀉、消化不良、水腫、高脂血症、便秘等病證。德國營養保健協會的一項研究更有明確結論: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營養價值最高,食療作用最好。

  補充營養 玉米含有豐富的營養保健物質,諸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胡蘿蔔素、核黃素、煙酸、各種維生素、鈣、谷胱甘肽、纖維素、鎂、硒和脂肪 酸等,尤以鮮玉米、甜玉米含量更高更多。其中,鈣、谷胱甘肽等7種是迄今專家證實的最有效的營養物質,維生素含量為稻米和小麥的5~10倍,脂肪中含 50%以上的亞油酸、卵磷脂,而硒則被譽為“生命元素”。這些營養物質是生命的基礎,是人體組織、酶、激素的重要組成成分,不可或缺。食用玉米可有效補充營養物質,維護健康。

  補鈣降壓 經測定,每100克玉米能提供近300毫克鈣,幾乎與乳製品含鈣量相同。豐富的鈣可使外周血管擴張,可利尿,因而有明顯的降壓功效。醫學 家證實,若每天攝入1克鈣,成年男性6周後血壓能降9%,女性9周後降6%。中美洲印第安人之所以不易患高血壓,就與他們主要食用玉米有關。

  防癌抗癌 玉米中所含的谷胱甘肽是“抗癌因數”,能與致癌物結合,使之失去活性;所含的胡蘿蔔素,吸收後轉化為維生素A,具有抗癌作用;所含豐富的 纖維素,可潤腸通便,從而加速致癌物和其他毒物的排出。在磨得很粗的玉米麵中含有大量亮氨酸和麩胱甘肽,它們能抑制致癌物生長,並促其排出,從而遏制腫瘤 發生,同時還能抑制抗癌藥物的副作用。

  抗老防衰 玉米中所含的維生素E有促進細胞分裂、延緩衰老、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皮膚病變的功能,還能減輕動脈硬化和腦功能衰退;所含的黃體素、玉 米黃質可對抗眼睛老化,預防老年黃斑性病變,同時能刺激腦細胞,增強記憶力;所含的卵磷脂、亞油酸與維生素E協同,可預防冠心病、細胞衰老、血管硬化及腦 功能退化等老年病患;所含的谷胱甘肽與硒協同,生成谷光甘肽氧化酶,具有恢復青春、延緩衰老的功能;玉米胚尖所含的營養物質有增強人體新陳代謝、調整神經 系統功能,並使皮膚細嫩光滑,抑制、延緩皺紋產生。此外,玉米富含的維生素A、維生素C也有延壽美容作用。(尚學瑞)

民間治肝草藥食材16種 

玉米鬚
民間用法:鮮品二兩煎湯代茶飲。
作用:可促進膽汁排泄,降低其黏度,減少膽色素含量,可作為利膽藥。
禁忌:藥物毒性低,但是藥材須找到無農藥者。
評估:藥性溫和藥力弱,所以需要大量使用才見效。

蒲公英
民間用法:用木製器皿,搗汁服。GPT用:實驗室證據對藥物引起的GOT、GPTT升高有抑制作用,也會促進膽汁分泌。
禁忌:性味甘平而無毒,古書說至賤卻有大功,但是鮮者搗汁須溫服。
評估:因為雖然藥性溫和仍是清涼藥物,所以大病後或是重症者胃氣虛弱仍須斟酌使用。

蘆薈
民間用法:生蘆薈榨汁,調蜂蜜內服。
作用:對實驗性化學損傷的肝臟有保護作用。
禁忌:苦寒藥物無出其右,所以涼肝作用強大須慎用,常以丸劑少量使用或外用。
評估:大黃類瀉下藥物中蘆薈刺激性最強,會有顯著腹痛和盆腔充血,嚴重時會以引起腎炎。

穿心蓮
民間用法:洗淨曬乾研粉吞服或煎湯汁服。
作用:清熱涼血、消腫止痛。治膽囊炎、高血壓、氣管炎。
禁忌:本藥苦寒,長期使用會導致噁心、腹瀉、胃口不佳。具有實驗中的小鼠避孕,孕鼠流產等作用。
評估:民間製作苦茶的基本原料,為第一線清熱藥物,可暫用,當急性症狀消失必須馬上停藥,否則損傷胃氣更會導致全身性免疫功能下降。

美人蕉
民間用法:根二兩,水煎服。
作用: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禁忌:性味苦寒,有小毒。
評估:不建議使用。

木棉
民間用法:鮮品煎水服。
作用:民眾用於肝病但是報告未見有效。
禁忌:不詳。
評估:藥用部位危及植物存活,所以不建議使用。

含羞草
民間用法:煎湯服食。
作用:治療肝炎。
禁忌:清熱藥物不宜久服多服。
評估:含羞草品種有台灣和美國之分,美國含羞草含有劇毒,曾有人因此而身亡,故須特別注小心注意。

苧麻
民間用法:苧麻根煎湯代茶飲。
作用:治療肝炎,防止肝臟纖維化。
禁忌:有清熱止血作用,所以熱象不多者甚用。
評估:苧麻種類繁多,相關研究只有一種可以有效抽取成份,但是民眾採集不易又無法抽取,所以建議不要自行嘗試。

欖仁葉
民間用法:撿拾自行掉落的欖仁葉,洗淨曬乾,適量煮開代茶飲。
作用:治療肝炎。
禁忌:屬於清熱藥物,不宜久服。
評估:曾流行很久的時間,現在已少有人撿拾,大概是療效不滿意吧。

黑甜菜【龍葵菜】【烏籽子菜】
民間用法:葉片可以煎炒煮食。
作用:治療肝炎。
禁忌:傳說生食會喪失語言能力,所以又稱啞巴菜。
評估:此菜煮食別有一番風味,但是榨汁生食則龍葵鹼無法因熱而破壞,會導致紅血球溶解產生頭痛、腹痛、嘔吐、腹瀉、瞳孔放大、心跳先快後慢、精神錯亂而昏迷。

綠豆黃
民間用法:中藥製劑,溫水送服。
作用:解毒強肝。
禁忌:清熱解毒藥物脾胃虛弱者不宜。
評估:藥價頗高而治療效力並未確實,所以尚持保留態度。

靈芝
民間用法:煮湯或是濃縮成膠囊。
作用:研究報告有抑制C 型肝炎病毒產生的病毒特異酵素。
禁忌:無,但混淆品常有毒性。
評估:仍屬於實驗室試管階段內報告,所以對此功效仍持保留態度。其功效在靈芝多醣體,所以須通過提煉過程,市售靈芝產品在技術製程和菌種品管等等,都是會有一定的差異。

牛樟菇
民間用法:適量煎湯內服。
作用:退肝火,治療肝炎。
禁忌:未知。
評估:此為牛樟上寄生的腐朽菌,無長期大量的證據證實其藥效價值,因來源取得不易而有炒作之嫌。

輪迴酒【尿療法】
民間用法:早上第一泡尿的中段,溫飲之。
作用:治療肝病。
禁忌:腎臟代謝不良者不可以嘗試。
評估:古書有冬至後喝四十五天的說法,現在是全年都可以。不過要清淡飲食,否則尿味腥濁難以下嚥。

泥鰍
民間用法:兩寸長活泥鰍,洗淨,置開水中生吞。一次七尾,每日一次。或是烘乾泥鰍研粉吞服。
作用:急性肝炎。
禁忌:未知。
評估:不建議嘗試生吞。

蛤蜊
民間用法:蛤蜊兩斤,洗淨加500CC水煮沸後用小火再煮十分鐘,服湯汁,不可加鹽煮。
作用:急性肝炎要連服五個月,慢性要八個月,肝硬化者無效。
禁忌:大量使用禁忌未知。
評估:腥味重所以堅持者少,有見效也有無效者。

民間常用藥方

口臭茶飲方
廣藿香二錢 佩蘭二錢 棉茵陳一錢 金銀花二錢
適量開水沖泡,待涼即可飲用。

口腔潰瘍舌含方
綠雲膏 黃柏五錢 青黛二錢
用法:共輾細末,睡前以一二分置舌下,嚥下無妨。

牙週病刷牙方
青鹽五錢 生石膏五錢 製補骨脂四錢 花椒去目錢半 白芷錢半 防風三錢 薄荷葉三錢 旱蓮草三錢 細辛錢半
上藥生晒,研為細末,早晚沾藥粉刷牙齒以及牙齦,可使牙齒復於牢固且解除疼痛。

牙痛
黃連五片
放在碗中,加適量高粱酒,點火燃燒,稍後待冷,黃連水含在口中十分鐘,只含不吞。

固齒黑髮內服方
首烏鹽黑豆
功效:固齒黑髮
主治:齒牙動搖,腎虛齒浮,齒痛,頭髮早白,各種脫髮、班禿等症。
配方:黑大豆5000g 何首烏 1000g 大青鹽60g <青鹽可以通用的食鹽代替>
製法 :
先取何首烏與青鹽,加水約二十公升共煮,先用武火煮開,文火再煮一小時以上,濾去藥渣,取藥液備用。
倒入淹沒黑豆為度的藥液,與黑豆同煮,武火煮半小時,撈出陰至八成乾,再加藥液同煮,再撈出陰乾,如此反覆九次即成。
服法:平時食用,每次細細咀嚼20-30粒,長期食用必然獲效。

咽喉疼痛 泡茶方

羅漢果一個 人參須 五錢 胖大海 三錢 木蝴蝶 二錢 麥門冬 五錢
以上劑量可以熬一大鍋,如果是用保溫杯沖泡則全部改為一錢。

咽炎( 咽喉熱痛難嚥)  漱口方

防風二錢 甘草二錢 金銀花五錢 連翹五錢 薄荷一錢 荊介二錢
水煎以水三碗煎成一頻頻含漱,適用於風熱外感咽炎。

下肢冰冷不耐行走 外用方
椒艾洗劑
川椒三錢 艾葉一兩 桂枝五錢 防風五錢 透骨草一兩 蒜頭一兩 當歸一兩 蘇木一兩 西紅花五錢 桑枝一兩
嚴重者可加川烏三錢,此藥有毒須注意不可內服。
上藥輾為細末,裝袋,加水五公升煮沸二十分鐘,每次浸泡二十分鐘。
***有外傷或是糖尿病者禁用。

麥粒腫
外用方一
大黃一兩 金銀花一兩 甘草五錢 薄荷一兩【煮開後才加進去】【此藥另外包】
菊花五錢
煮開之後以蒸汽薰眼睛,一日一次每次五分鐘以上,用一兩的黃連,泡水一小時,大火滾後小火慢慢熬,熬到極少的量,去渣取汁,以乾淨的毛筆沾取藥汁塗在眼皮外面,不是麥粒腫上面,沒事多塗幾次,不要太多汁流到眼睛,因為不是無菌處理要小心。

針眼膏外貼方二
以生地黃片剪成十元硬幣大小,中心撒上生南星粉,沾水溼潤,貼在患側的太陽穴,用透氣膠帶固定,睡前貼上,醒後除去,未成膿者一夜可去。
無生南星製南星也可,膽南星無效。

過敏性鼻炎 鼻竇炎 外用方
葛根一兩 麻黃八錢 桂枝五錢 白芍五錢 蒼耳子二兩 辛夷花五錢 白芷四錢
細辛三錢 石膏一兩 黃連三錢 黃芩五錢 甘草三錢
做法:
加水淹蓋過藥材,煎成一碗,如此熬煮三次,三碗藥汁混合之後再煎成半碗。可加入甘油少許,不加甘油也可以,待涼裝瓶冷藏。
用法:
以棉花棒沾藥汁涂鼻孔,每日三次,連續擦用,不可間斷,以愈為度。

過年前後小急症的簡單處理 
一、 全身酸痛
過年的大掃除會持續反覆的使用某部份肌肉群,而過量的勞動就是酸痛。全身性的酸痛可以泡澡來解決。
老薑半斤拍爛熬一大鍋水二十分鐘,再加米酒白醋各一小杯,然後加入浴缸內加水調溫。
二、局部酸痛
手腕、肩膀、頸部、腰部都是容易出現勞動後酸痛的部位,輕微的酸痛大都是乳酸堆積,或是肌肉拉傷發炎。
酸痛局部可以用溫熱的蓮蓬頭水柱來回沖激,這樣對局部肌肉緊張有緩解作用。不然嚴重的可以拿老薑切開,以剖斷面沾米酒,然後塗到酸痛的局部。先少量的塗,如果皮膚可以適應十分鐘以後那就塗多一點。
三、腹脹
年節總是會大吃大喝,油膩多、喝酒多,所以很多人會有腹脹的不舒服。
半個橘子的橘子皮,先用清水浸泡二十分鐘,然後取出切細絲,然後取橘皮加水500cc,煮開後轉小火熬五分鐘,待溫後喝一小碗就可以消除腹脹。
如果魚蝦螃蟹不新鮮,那就要更注意,嚴重的會拉肚子那就要看急診,可是有的不那麼嚴重,只有不斷的噁心反胃,這時候可以用【紫蘇】熬湯喝,新鮮紫蘇或是中藥房賣的乾燥紫蘇都可以,乾的五錢用500CC煮沸一分鐘就可以喝了。
四、中風前兆
中風前兆:個性由靜轉躁或是由動轉靜、手足麻木、頭痛、血壓上升。
可以泡菊花茶,五錢菊花用500CC水煮沸小火十分鐘,溫飲。
熱水泡腳。
揉捏耳尖、十個腳趾的趾甲兩側。
洗淨茼蒿榨汁一小杯,一天喝兩次。
五、哮喘
明礬50g研細調醋、睡前塗於腳心,穿襪子睡覺。
六、胃酸上逆
無鹽或是少鹽的酸梅泡溫水喝。
七、尿路感染
玉米鬚一大把熬湯代茶飲,或是馬齒莧【紫莖豬母乳】一把。
八、注意事項
糖尿病高血壓的老人家不可以整夜打麻將,或是長時間坐車、塞車,不然會引起血液循環不良,而引發中風前兆。

肝炎 食療方
雞胗一具<不去內膜>,雞腸半付或一付,加少許薑鹽如煮下水湯,雞胗需切細,雞腸切段,需煮久一點。
內膜在中藥名稱為雞內金,通常商人會去除,所以請到傳統市場找老闆商量,可以一次買十五天的量,分包冷凍,雞胗需清洗乾淨。
如果有鴨子的最好,尤其是紅面土番鴨,因為是野放長大的半野生,比較少用飼料。
其他內臟不堪用,此方連吃一個月。
夏天涼補
懷山 蓮子 芡食 苡仁 各一兩
百合 沙參 玉竹 龍眼肉 各五錢
熬大鍋湯全家一起喝,消除疲勞補充體力。

抽煙咳嗽
玄麥甘桔茶
玄參三錢 麥冬三錢 桔梗三錢 甘草一錢
輾為細末,布包,開水泡飲。
適用時老煙槍的肺陰不足咳嗽。

呃逆 
公丁香十粒細嚼
嚼時有大量唾液分泌,可以慢慢嚥下,當藥味消失,將藥渣吞下。
使用此方法,而三十分鐘不止者,可重複兩次。
口中藥味不散者,可以溫開水漱口,不可用冷開水。
*勿食生冷食物。

頭痛 
藥枕方
夏枯花、菊花各等分,裝入枕頭,夜枕入眠。

失眠 
心神過擾,營血耗傷,不寐善忘。
甘草一錢 小麥三錢 紅棗七枚針刺七孔 百合七錢 蓮子心七分 水煎去渣
入青鹽一分
出處:王士雄四科簡效方
單方選用
1:小米粥,睡前一碗。小米就是內經十三方的半夏秫米湯的秫米,有篇文 章說它有安眠的藥理作用,姑且聽之。
2:淨蟬衣一錢,煎水睡前服用。此方原本治療小兒夜啼的神經興奮,有人以此原理來治療失眠而獲效。

老人便秘
白木耳五錢
加適量白糖煎服,分二三次,連藥渣一起服用。
可連續服用數月,而無副作用。效果比蜂蜜好

老弱感冒
神仙粥
組成:
糯米一兩 生薑五片
做法:
米薑以兩碗水,煮至水滾,再加入帶鬚蔥白五個,煮至米熟,再加酸醋一小杯攪勻,趁熱吃粥或喝湯,於無風處睡,以出小汗為度。
注意:使用於初得病二三日者,服之即解。

外感風寒
症狀:惡寒或惡風,發熱,出汗或不出汗,頭痛或四肢酸痛,鼻塞聲重,噴嚏,流清涕或咳嗽,痰白而稀。
組成:
蘇葉生薑紅糖飲 蘇葉三錢 老生薑五錢 紅糖適量
用法:水煎一次溫服,蓋被取微汗出,風寒可解。
注意:臨時沒有蘇葉也可以,紅糖以其他糖代替也好。此方用於體格尚好,沒有慢性疾病者,可以自行解決。

白帶
新鮮馬齒莧三兩或是乾品一兩,加水一鍋,滾後再煮五分鐘,濾出藥汁,加入乾淨面盆,再加水調到適當溫度。下半身浸泡水中五分鐘,每日一次。連續20天。經期停用。

惡阻( 妊娠惡阻) 
若是嚴重惡阻者,非但藥入即吐,甚至入廚房,開冰箱,就頻頻欲嘔,如此長期厭食,形體消瘦,臥床不起,可用藥物蒸汽法。
鮮芫荽【香菜】 一把 鮮紫蘇 一錢
鮮藿香【左手香】一錢 陳皮 二錢 砂仁 二錢
裝入茶壺,加水滾開,以壺口蒸汽對鼻孔吸入,如此可以寬胸定逆,悅脾醒胃,再略進食物,即可慢慢恢復。

痛經
內服方一
生薑紅糖五錢 焦山楂四錢 水煎服。出處:中醫婦科
外敷方二

香附十兩 白芷五錢 紅花三錢 黑醋五兩
拌勻炒熱布包,敷痛處二十分鐘後,再炒熱外敷。有痛經史者,於行經前一日外敷。

增加抵抗力
藥粥方
紅棗三粒去核壓爛 枸杞十粒
開水滾開後,加米和藥材,熬至濃稠。有時候加肉鬆餵食。

外感風寒
藥浴方
魚腥草二兩 金銀花二兩 金菊花二兩 荊介二兩 紫蘇二兩 防風二兩 蟬衣二兩
桑葉一兩
煎水煮沸十分鐘,去渣加入洗澡水中。可以浸泡十分鐘,小心著涼。

咳嗽
金桔膏做法
金桔一斤洗淨擦乾,或是晾乾,然後在鍋中用器械壓裂開,越碎越好,再加一斤冰糖,用慢火熬成膏,過程須不斷攪動,否則鍋底容易焦掉,最後成膏狀,滴一滴到 清水中,不會化開,稱之滴水成珠。這樣就好了,金桔會黏成一團,不用取出,全部倒入乾淨沒有水氣的廣口瓶中,待涼後才可以蓋起來放冰箱保存。
服用法:
取一茶匙,沖適量溫開水,餵食一天兩三次均可。咳嗽嚴重可以加枇杷葉四錢
咳很久了可以加梨子四顆。

鵝口瘡
方一
外吹方
黃柏一兩 青黛三錢 肉桂一錢 冰片二分
共輾為細末,瓷瓶收之吹口中
方二
外涂方
生蒲黃 三錢 黃芩二錢 黃柏二錢
沸水浸出濃汁加果糖調之涂口中。

外感發熱
藥浴方
青蒿三兩
將水燒開後加入此藥,再煮沸二分鐘,再熄火,悶出藥味,待溫度恰當,即可溫洗小兒,之後蓋被出汗,或擁之出汗。

腹瀉 
蘋果兩個
烤熱去皮,沾紅糖少許服之,每次兩個,每日兩次。
如果幼兒可以減量,刮取蘋果泥餵食。或是放碗中蒸爛,加紅糖調成泥狀,頻頻餵食。

夜尿
食療方
青蛙燉適量蒜頭,蒜頭不去膜直接拍爛。

夜啼
蟬衣四十九個<洗淨去頭足翅膀> 茯神二錢 共輾細末每服伍分
鉤藤一錢一碗水煎至三分調藥送服。

痱子趙氏青黛散
青黛八錢 黃柏八錢 滑石粉三兩 共輾為末備用
適用於收乾止癢,清熱鎮痛的脂溢性皮炎和小兒痱子。

小兒哮喘痰氣壅塞
梨汁一杯 生薑汁五分之一杯 蜂蜜半杯 薄荷細末一兩
用法:和勻加熱,滾後待冷,任意與食。

打好中醫3步基本功

中醫的生存和發展重在療效,中醫市場的爭取也在於療效。有人認為目前中醫市場疲軟,我不認同。中醫市場疲軟不是中醫的學術問題,而是中醫從業人員的個體素質問題。諸如一位名中醫可救活一所鄉鎮衛生院的例子不在少數。然而,要提高中醫素質,中醫從業人員必須有過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應具備以下三個步驟:

  背誦功:熟背湯頭、脈訣、藥性賦、針灸歌賦

  中醫的臨床工作分為識病、辨病、立法、處方、用藥五大環節,最終必須落實在方藥上。如果沒有精確的處方,絕對不會有好的療效。故中醫歷來視湯頭、脈訣、藥性賦為啟蒙“三件寶”。“湯頭”即“方歌”。中醫素以清代汪昂的《湯頭歌訣》為藍本,並以《醫方集解》輔行。要求“湯頭”必須熟背至信手拈來的地步,臨床方可應用自如。“脈訣”是指脈學方面的歌訣。現以李時珍《瀕湖脈學》流行最廣,然李中梓《診家正眼》似乎更切實用,故雲脈必“二李”。當然有精力多讀幾部更好。諸如:《四診抉微》、《脈訣匯辨》、《脈理求真》等。《藥性賦》是民間流 傳多年且影響極大的入門讀物,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確實對初學用藥可具初步輪廓。儘管有些內容已不合時代的要求,但仍為廣大中醫所喜愛。除上述“三件寶” 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針灸歌賦”。眾所周知,針灸是國粹,是中醫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學好針灸,熟誦歌賦是必備的基本功。諸如:十四經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標幽賦、金針賦、通會指要賦、流注指微賦、勝玉歌、玉龍歌以及十二經子母補瀉、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訣均應熟背如流。俗話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屬中醫的“背誦功”。

  基礎功:學好古文、醫史及文獻

  背誦功之後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強古文和醫史的學習。 古人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華民族經過漫長的歷史,給後人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中醫文化,不愧是偉大的寶庫,等待後人去努力發掘。而這些文獻均是 用古文寫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工夫,勢必很難理解。如文字的構成、辭彙的衍變、語法的差異及古代文學常識、古天文學知識等等均需有一定的瞭解,否則學習醫古 文非常困難。
  文言文學得好,猶如與古人相與對坐應答,能進行跨時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學好古文是打開中醫藥寶庫大門的鑰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須“學好古文”。
  任何事情,任何學問都有一個發展過程。所以不管學什麼都必須瞭解本門的發展史。搞政治要學政史,搞文學要學文學史。當然中醫也不例外,也應學好醫學史。只有學好醫學史,才能瞭解各朝各代的名醫、名著及其學術觀點,也就是說要瞭解這些名醫名著是在何等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下形成的。同時也應瞭解前世名醫的奇聞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歲學醫,三十五歲就能臨證而成大家。葉天士十四歲學醫,先後師從十七人等。這對一個中醫的學習和成長均有一定的啟發。然而今人視學史為多餘,似乎與臨證無關,實屬大謬。
  學古文具備了讀古書的能力,學醫史明確了讀古書的取捨,在選書讀書過程中,自然不會陷入歧途。同時還要博覽歷代醫家的醫論、醫著、醫案,對歷代醫家的成果有一個框架性得瞭解,對學術理論的構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故第二步功夫為“基礎功”。

  構架功:精讀古典醫籍

  要想學好中醫,則必須精讀一些古典醫籍,如《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神農本草經》、《醫學心悟》等。
  《內經》、《難經》是中醫基礎的奠基。陰陽五行、髒象經絡、診法治則、五運六氣均需從《內經》、《難經》二經中探求。然《內經》中《靈樞》、《素問》各八十一篇,《難經》八十一難,共二百四十餘篇,要想快速通讀,談何容易?故初學者可選用明代李中梓的《內經知要》或近賢秦伯未的《內經知要淺解》為讀本,部分章句必須熟背。
  《傷寒論》是六經辨證的典範;《金匱要略》辨臟腑經絡,是辨治雜病的基礎。《溫病條辨》系統論述三焦辨證,與《傷寒論》相對而言,使“萬病診法實不出此一縱一橫之外”。(《溫病條辨•凡例》)。《溫熱經緯》以《內經》、仲景為經,以葉、薛、陳、余諸家為緯。其中“葉香岩外感溫熱篇”主要論述衛氣營血辨證系統,也應熟背。《神農本草經》是方藥學之祖,自然也是必讀之書。清代陳修 園《神農本草經讀》可視為初學者較好的讀本。《醫學心悟》一般視為入門的啟蒙書,它是系統論述“八綱八法”之作,且書中載有很多療效高、實用性廣的方劑,如啟膈散、開噤散、半夏白術天麻湯之類,皆臨床慣用之方。這些醫籍的精讀,可使中醫理論的框架構架起來。故第三步功夫為“構架功”。
  如上所述,背誦功、基礎功、構架功為“真中醫”必須具備的三步功夫。在這三步功的基礎上,進而博覽群書,淹通眾家之長,並廣泛吸取今人經驗,積極引進現代科學技術。古人雲:“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早臨床、多臨床,從而培養和造就新一代的鐵杆“真中醫”。

四穴養生灸法

   “四穴養生灸法”就是通過艾灸人體四大養生要穴――關元穴、命門穴、中脘穴、足三裏穴來溫補脾腎,補益腎氣,促進脾胃運化功能的功效,使正氣自然不絕,脾土自然肥沃,腎水自然充盈。潤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人便自然健康長壽。該灸法最適合自我養生保健,春夏每週1~2次,秋冬每週2~3次。若能持之以恆,便可以延緩衰老,延長青春。
  關元穴
  功能:該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要穴,長期施灸可使人元氣充足,具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能調治諸虛百損及泌尿生殖系統各種病症。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命門穴
  功能:該穴位於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所住宿之處,可以發揮人與生俱有的體力並加以強化的功能,具有補腎壯陽之功,為保健強壯要穴。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中脘穴
  功能:該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的寬度,對胃部疾病的全部症狀均有非常好的效果。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足三裏穴
  功能:該穴位於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簡便取穴,正坐屈膝,用手從膝蓋正中往下摸取脛骨粗隆,在脛骨粗隆外下緣直下1寸。常灸足三裏穴具有補益脾胃、扶正培元、調和氣血、驅邪防病之功效。
  灸法:艾條灸10~15分鐘,艾罐灸20~30分鐘。

如何去除體內濕氣

傳統醫學認為,夏秋之交熱而多雨,濕氣較重。濕邪過盛可致病。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中 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後,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 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鬱悶、脘腹脹滿、噁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症狀。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只有脾胃陽 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濕邪的侵襲。

因此,在夏秋之交,應特別注意居室和工作場所的通風;涉水及淋雨後應及時將身體擦幹並更衣;陰天水涼時 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裏長時間浸泡,以防外濕入侵肌表傷人。為防內濕,切勿過量食生冷瓜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膩及暴食。此外,用蓮子、薏米、赤小 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量煮粥食用,可護脾胃,祛濕氣。

數千年前中醫就提到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其中「濕」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此外,現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
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
少動、飲食不節制及壓力,造成濕留體內
以中醫而言,會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藥材,做為祛濕法寶。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隨身佩帶艾草蒲殺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氣候回暖、細菌病毒號發的五月端午,家家戶戶門口掛把佩藍、石菖及艾葉,取下後用來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氣飲水之意。
現代藥學也發現,這些芳香植物確有抗病毒功效,如被製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熱辣辣的薑汁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後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如同慢墩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中醫教你除身體的濕
但要真正去體內濕氣,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下手。中醫提供以下方法,讓你輕鬆除去身體濁重濕氣,重新恢復神清氣爽。
清熱祛濕粥
【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實各20克,燈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製作】將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燈芯花洗淨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實同煮成粥。
【用法】 溫熱服食。
【療效】清熱祛濕。適用於因暑熱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滯不適,腹脹脘悶等症。
【注意事項】 大便幹結者不宜用。

=================
吃點熱湯麵,讓身體適度出汗,可以帶走體內的暑濕之邪。
=================
消暑健脾祛濕湯
【成份】
蜜棗、赤小豆、生薑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陳皮。
【功能】
清熱解暑、鞏固排泄及消化系統功能。
【服用方法】
(2-4人份量) 將瘦肉6兩飛水後與各湯料及六湯碗清水一同放入煲內。煲約兩小時,加適量鹽調味。
================
綠豆百合米仁粥
原料:綠豆30克,鮮百合30克,米仁50克,粳米10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將米仁、綠豆、粳米漂洗,浸泡20分鐘;百合洗淨切小;
(2)在開水鍋中放入綠豆和米仁,燒開數分鐘後改用小火煮至開花;加入粳米和百合,煮成粥後放人冰糖即成。
夏令健脾通便祛濕的典型食療粥方。
絲瓜鹹蛋麥片粥
原料:絲瓜100克,鹹蛋1個,麥片50克,粳米100克,麻油適量,蔥末、酒、鹽、味精少許。
制法:
(1)絲瓜洗淨刨皮切丁:鹹蛋1煮熱,剝殼切成小粒;粳米漂洗浸泡待用。
(2)在開水鍋中放人粳米,大火燒開後改用小火燒至米開花,放人麥片、絲瓜丁和鹹蛋粒,熬製成粥後,加鹽、酒、味精,撒人蔥末,滴淋麻油。
具有滋陰清肺、益肝健脾、生津止渴的作用。
藕絲百合湯
原料:藉100克,百合50克,冰糖80克。
制法:
(1)將藕洗淨削皮切細絲;百合剝片切絲待用。
(2)開水鍋中,加入藕絲和百合絲,燒開後改小火熬成汁,耦絲和百合絲燒至酥爛,加入冰糖。
為健脾開胃、清熱防暑的夏季營養湯水。
=====================
天氣熱了,飲食也應該隨著氣候變化而變化了。夏天要享受食療的好處,可以選擇一些祛濕清熱的食物來加強身體的抵抗力。
此時的飲食應逐漸轉為清淡食品,多食用一些蛋白質含量高的魚類、瘦肉、豆製品、乳製品等;應選擇清淡而富有營養,又能消暑益氣的蔬菜,如豆芽、豆腐、蘑菇、木耳、海帶、茄子、番茄以及各種綠葉蔬菜。而性味辛溫、苦寒的蔬菜,如生薑、辣椒等宜少吃或不吃。
熱氣蒸人之際,人體毛孔張開,出汗較多,要注意補充水分,最好多飲涼開水;橘子精、鳳梨精、山楂精等,可用冷開水沖飲,而冰棒、汽水等冷飲則宜少吃少喝。這些寒涼食物不但營養低,熱量高,更有損脾胃,體質虛弱或容易腹瀉人士應該少吃為佳。
具體來說,多吃赤小豆有利尿功效,冬瓜、蓮葉能消暑祛濕,扁豆則能健脾祛濕,苦瓜、苦菜、馬蘭頭等帶有苦味的蔬菜既能清熱,又有營養。
另外,我們還應“因人進食”。有的人體質虛寒,芥菜、西瓜等寒涼食物就不應多吃。
========================
1 健脾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淮山(幹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黃草10克,豬胰(豬橫脷)300克,清水適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黃草、豬橫脷洗淨一同放進砂煲中,加適量清水煲開,然後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飲用。
●適合脾胃差者飲用。

2 和中化濕湯
(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30克,雞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陳皮或砂仁12克。
做法:木棉花、雞蛋花、槐花、薏米、瘦肉、炒扁豆、陳皮或砂仁洗淨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適量,用大火煲開,再轉小火煲1小時即可。
●適合濕熱脾虛者飲用。

3 清熱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土茯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陳皮半個,水8碗。
做法:土茯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塊,將材料放入煲內,水滾轉慢火煲3小時即可。
●適合去骨火,祛濕,清熱毒。

4 鵪鶉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鵪鶉4只,薏米、百合各50克,薑3片。
做法:鵪鶉、薏米、百合、姜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煲1個半小時即可。
●適合清熱祛濕,潤肺化痰。


5 橫脷祛濕湯
(2~3人分量)
材料:豬橫脷250克,夏枯草、棉茵陳各10克,生薑2片。
做法:把豬橫脷先飛水去腥備用;將夏枯草、棉茵陳及生薑和豬橫月利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開,然後轉小火煲1個半小時即可食用。
●該湯不但清熱祛濕,去肝熱,對糖尿病人還有食療功效。

6 草龜祛濕湯
(3~5人分量)
材料:草龜500克,豬肉200克,新鮮土茯苓250克,紅棗6個。
做法:把草龜、豬肉、土茯苓、紅棗一起放到砂煲內熬3至4個小時即可。
●有清熱祛濕及解毒功效。

冬季養生如何養好你的腎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充在骨。"
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分別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對應的自然季節是春、夏、長夏、秋、冬。由此可見,不同的季節所需重點保養的臟腑也不同。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季應當以保養腎臟為主。
★ 冬季生活養腎三法
日常生活中的相關保健,對於養腎十分有益,冷面、溫齒、熱足是養腎三妙法。
(1)冷面,即用冷水洗臉。冷水是指水溫20℃左右的水。冷水洗臉,可提神醒腦,早晨冷面,使大腦興奮,一日清爽始於晨;還可以促進面部血液迴圈,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冷水的刺激可以改善面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增強面部皮膚的彈性,讓顏面光澤、彈性十足。
(2)溫齒,即用溫水刷牙和漱口。溫水是指水溫35℃左右的水。牙齒和牙齦在35℃左右溫度下,才能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齒為腎之餘",保護好牙齒就是保護好腎。牙齒不好,說明腎已經虛虧了。
(3)熱足,即臨睡前用熱水洗腳泡腳。熱水是指水溫在45-50℃的水。常言道"寒從腳下起",指雙足供血不足,熱量較少,保溫力差。所以,每晚應堅持用熱水洗腳泡腳,促進全身的血液迴圈,增強防病能力,消除疲勞和改善睡眠。
中醫認為,足是人體腎經、脾經、肝經三陰經與膀胱經、胃經、膽經三陽經的交接點,對全身氣血的運行有著重要作用。特別是足心處的湧泉穴,是腎經的起點,每天按壓湧泉穴30次,可強身補腎、暢通二便。
★ 冬季房事養腎
(1) 防寒保暖
冬季氣候寒冷,如果性生活過程不注意防寒,往往在精泄疲倦之時,身體抵抗力大大降低,病氣長驅直入,導致感冒等病症。所以冬季房事一定要保暖防寒,防感冒。小編推薦:腎病食療方 吃了保健康
(2) 避免酒後入房
冬季人們都喜歡喝酒,酒後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能禦寒。但酒後入房則是錯誤的,酒精是一種性腺毒素,過量飲酒可使性腺中毒,能使男子發生腎虛,陽痿不育。
(3) 控制性生活頻率
前文講過了精氣冬藏的道理,再強調一下冬季養腎,必須控制性生活頻率,否則損傷腎精,會出現神疲乏力、頭昏眼花、畏寒怕冷、陽痿腰冷等腎虛症狀。
★ 冬季補腎養生粥
(1) 栗鴨白菜羹
滋陰補虛、健脾補腎、清熱潤燥的粥食。對腎氣不足、陰液虧損引起的面容黯淡者最好
原料:生栗子、白菜各200克,鴨湯1000毫升。
做法:栗子去殼後切開成兩半,白菜切條。將栗子和白菜放入鴨湯中用文火熬至黏稠狀,再加適量的鹽和味精即成。每天晚飯時食用,每3日吃一次。
(2) 銀耳鴿蛋湯
滋陰補腎、養血益氣和美容防老的粥食。
原料:銀耳15克,鴿子蛋2只,冰糖適量。
做法:將銀耳發好後入鍋加適量清水熬至黏稠狀,再向鍋內打入鴿子蛋,用文火燉10分鐘後加入冰糖即成。每天晚飯時食用,3天吃一次。
冬季保腎按摩三法
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喜溫怕冷,腎虛之人在冬季更容易出現內分泌功能紊亂、免疫功能低下、怕冷等,還可影響其他臟腑器官的生理機能。
下面三穴能使腎精充盛、腎氣健旺,經常按摩能強腎養顏。
(1) 揉丹田
丹田位於肚臍下1.5寸處
方法:將手搓熱,用右手在該處旋轉按摩50次。能健腎固精,改善胃腸功能。
(2) 按腎俞
腎俞穴位於第二、三腰椎間水準兩旁一寸處
方法:兩手搓熱後用手掌上下來回按摩50次,兩側交替進行。可治腎虛腰痛。
(2) 摩湧泉
湧泉穴位於足心凹陷處,為足少陰腎經之首穴
方法:用右手中間三指按摩左足心,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兩側交替進行,各按摩80次,按摩到足心發熱為止。對心悸失眠、雙足疲軟無力等效果良好。

中藥證候用藥歸納

1頭痛:
風寒,麻黃 羌活,防風,白芷,細辛,槁本.
風熱,桑葉,菊花,薄荷,牛子,曼荊子.
風濕,防風,羌活,川芎.
六經頭痛: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厥陰,吳芋,少陰,細辛,太陰,蒼術.
肝陽,天麻,勾藤.
腎虛,附子,肉桂,山芋肉,首烏,芑子.
氣虛,黃芪,黨參,升麻,柴胡.
血虛,熟地,當歸,白芍,杞子.
痰濁,半下,白術,白附子.
血淤,川芎,牛膝.
頑固頭痛,白附子,牛子,全蟲,蜈蚣.
2眩暈
肝陽上亢:天麻,菊花,勾藤,石決明,草決明,夏枯草.
氣血虧虛:人參,黃芪,黨參,熟地,當歸,白芍,紫河車.
腎精不足:紫河車,鹿茸,山芋,沙苑子,絲子,女貞子,旱蓮草,杞子.
痰濁中阻:半下,白術,澤夕,雲苓,竹茹.

3---口渴
風熱--蘆根,葛根. 胃熱---石膏,知母
腸熱--大黃,芒硝. 熱毒---玄參,生地.
傷陰--花粉,玉竹,石斛. 蓄水---雲苓,半下.
附:口苦--膽草,茵陳. 口甘---佩蘭,雲苓.

4---牙痛
胃火(牙齦腫痛),白芷,石膏,竹葉,黃連,升麻.
腎虛(牙根腫痛),細辛,骨碎補,露蜂房.
#3 5咽喉腫痛

實火,山豆根,射幹,馬勃,牛子,荊芥,桔梗,雙花,連翹,甘草.
虛火,玄參,生地,知母,黃柏.
潰爛,馬勃,冰片,硼砂,蟾酥.

6音啞
風寒:麻黃,杏仁,甘草.
風熱,蟬衣,膨大海.
肺陰虛,沙參,麥冬,梨汁,柯子.

7咳嗽
風寒,麻黃,蘇葉,杏仁, 風熱,桑葉,菊花,桔梗.
痰濕,半下,陳皮,厚樸. 陰虛,百合,脈冬,川貝.
痰飲,幹姜,細辛,五味子, 肺癰,魚腥草.葦莖,桔梗.
#4 8,喘促

實喘:風寒,,麻黃,蘇子,杏仁.
風熱,桑皮,黃芩,白果.
虛喘:肺虛,人參,麥冬,五味子,
腎虛,蛤蚧,附子,故紙.

9胸痛
陽虛,桂枝,夕白,附,附子,羊火.
氣滯,木香,檀香,只實,只殼.
血淤,丹參,川芎,紅花,玉金,毛冬青,山楂.
痰阻,瓜蔞,半下,陳皮,厚樸.
氣虛,人參,黃芪,五味子.
5 10脅痛

寒熱脅痛,柴胡,黃芩,玉金.
胸攜脹痛,柴胡,只殼,青皮,香附.
脅下刺痛,元胡,丹參,紅花,川芎.
脅下硬痛,別甲山甲,龜板,牡力.
留飲,葶力子,大棗
肝癰,川楝子,合歡皮,白芍,川芎.


11腰痛
寒濕,獨活,寄生,幹薑,附子.
淤血,牛膝,乳沒,靈脂,紅花,
腎虛,杜仲,狗脊,川段,五加皮.

12胃痛
寒,幹姜,良姜,吳芋,附子,生薑,
熱,黃連,石膏,梔子,川楝.
虛,黃芪,黨參,白芍,炙草,飴糖.
氣,香附,只殼,砂仁,陳皮,木香.
淤,靈脂,蒲黃,元胡,川楝,三棱,莪術.
食,神曲,麥芽,穀芽,內金,山楂.
蟲,使君子,苦楝皮,仙鶴草芽,檳榔.烏梅.
6 6 13少腹痛

氣滯,烏藥,元胡,香附,木香,青皮.
腸癰,大黃丹皮,桃仁,赤芍,紅藤,敗醬.

14,疝痛
吳芋,小茴香,桔核,荔枝核,青皮,川楝子.

15,嘔吐
外感,紫蘇,生薑,火香,佩蘭.
胃寒,吳芋,半下,幹姜,良姜,丁香.
胃熱,川連,竹茹,杷葉,蘆根.
傷食,神曲,麥芽,內金,山楂,蔔子.
氣滯,陳皮,紫蘇,砂仁,柿楴,旋複花.
痰阻,半下,陳皮,雲苓,生薑.
反胃,丁香,沉香,半下.
7 16痢疾

濕熱痢,川連,子芩,黃柏,秦皮,苦參,白頭翁,馬齒見,雙花,川心連.
寒濕痢,蒼術,厚朴,木香,山楂,炮薑,肉桂.
疫毒痢,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休息痢,鴨膽子,白頭翁,川連,苦參.
口禁痢,石昌蒲,石蓮子.

17五更瀉
故紙,吳芋,肉叩,五味子

18脫肛
柴胡,升麻,葛根,黃芪,只實,只殼,桔梗.

19大便秘結
腑實,大黃,厚樸,只實.
津枯,肉叢蓉,鎖陽,
熱秘,火麻仁,郁李仁,
氣秘,檳榔,沉香,只實.
虛秘,柏子仁,蜂蜜.
冷秘,巴豆霜,肉叢蓉.火麻仁,
8 20小便刺痛,

熱淋,扁蓄巨麥,車前子,山枝,通草(禁).
血淋,大小薊,蒲黃,生地.
石淋,金錢草,海金沙,琥珀,
膏淋,必瀉,菖蒲
陰虛,生地,知母,黃柏.
膏淋,滑石,淡竹葉

21消渴
上消,花粉,麥冬,五味子,人參.
中消,石斛,葛根,花粉,黃精,
下消,熟地,山芋,五味子,知母.

22浮腫
陽水,麻黃,矛根,竹葉
陰水,附子,肉桂,幹薑,
腰以上腫,麻黃,桂枝,香薷,浮萍,葶力子.
腰以下腫,雲苓,豬苓,澤瀉,防己.
9 23汗證

自汗,營衛不和,桂枝,白芍
肺氣不足,黃芪,白術,五味子.
熱蘊於內,石膏,知母.
盜汗,心血不足,酸棗仁,浮小麥,五味子,
陰虛火旺,秦艽,地骨皮,知母,山芋肉,烏梅,麻黃根.
脫汗,人參,附子,黃芪,白術,五味子,煆牡力,
戰汗,人參,黃芪,生薑,
黃汗,茵沉,枝子.
10 24斑疹

血熱發斑,犀角,生地,玄參,赤芍,丹皮,大青葉,藏紅花.
麻疹,升麻,葛根,薄荷,牛子,荊芥,紫草,檉柳,.蟬蛻.
風疹,荊芥,防風,,蟬蛻.地膚子,蛇床子.

25黃膽
陽黃(濕熱),茵陳,緊前草,虎杖,枝子,黃柏,子芩,川連,玉金.
陰黃(寒濕),茵陳,白術,附子,幹薑,雲苓.

26瘧疾
柴胡,青蒿,常山,鴨膽子,檳榔,草果,馬鞭草.

27內傷發熱
陰虛發熱,青蒿,別甲,知母,地骨皮,銀柴胡,大艽,白微.
氣虛發熱,人參,黃芪,乾草,
肝經鬱熱,丹皮,枝子,柴胡,薄荷,膽草.
淤血發熱,牛膝丹參,赤芍,丹皮.益母草.
11 28痛經

氣滯,香附,柴胡,川楝子,玉金,薄荷.
血淤,丹參,丹皮,坤草,川芎,當歸,桃仁,紅花,靈脂,乳沒.
寒濕,吳芋,桂枝,肉桂,炮姜,艾葉,烏藥.
氣血虛弱,當歸,白芍,熟地,血藤,人參,黃芪,黨參.

29胎動不安
氣血不足,白術,寄生,阿膠,
腎虛不固,杜仲,川斷,寄生,絲子.
血熱,黃芩.
氣滯,紫蘇,砂仁.

30乳汁不下,
王不留,川山甲,漏蘆,六通,(木通,通草停),冬葵子,絲瓜絡,豬蹄.

31火燙傷
地榆,大黃,煆石膏,側柏葉,紫草油,虎杖.

32蛇咬傷
馬齒見,半枝連,半邊蓮,地丁,蛇舌草.
12 33中毒

汞毒,土伏苓. 砷毒,防風,綠豆,乾草.
魚蟹毒,蘇葉,蘆根,生薑. 半下南星毒,生薑,白礬,綠豆,甘草,
烏頭毒,生薑,綠豆. 蟾酥毒,紫草,
杏仁毒,綠豆,甘草.杏樹皮. 白果毒,白果殼,甘草.
百部毒,綠豆,甘草. 鏈酶素毒,骨碎補.
13 34,癌腫.

胃,蛇舌草,藤梨根,喜樹,硇砂,龍葵.
肺,喜樹,蛇舌草,半枝蓮.
肝,半枝蓮,斑蝥,馬錢子,白葵.
喉,山豆根,天葵.
直腸,硇砂,黃精,九節茶.
惡性淋巴瘤,長青花,天葵,
白血病,長青花,喜樹.
乳癌,長清花,喜樹,山慈姑,露蜂房,天葵.
絨癌,長青花,喜樹,
宮頸癌,莪術,農吉利,白英,蛇毒,龍葵.
14 對藥------------對藥

1麻黃,桂枝.發表解肌散寒,風寒實證.相須.
2麻黃杏仁,宣肺平喘,邪熱雍肺,咳喘.相使.
3麻黃石膏,清瀉肺熱平喘,邪熱雍肺,咳喘.相使.
4麻黃熟地,麻的地不躁,地得麻不膩.散寒通洛治陰疽,滋陰平喘治肺腎陰虛咳喘.相使
15 5麻黃附子,溫經通絡,助陽散寒,陽虛外感或風寒痹痛.相使.

6麻黃白術,宣肺利水,健脾躁濕.水腫初起或風濕痹證.相須相使.
7桂枝白芍,調和營衛,解肌發表.外感風寒表虛證.相使.
8桂枝甘草,辛甘化陽,益氣同陽.氣虛,心陽虛之心悸氣短.相使.
9桂枝吳芋,溫經散寒,治療沖任虛寒,少腹痛,月經痛.相使.
10細辛五味子,一散一收,相反相成,治寒飲,喘咳.相使.
11荊芥防風,發表散寒.外感風寒或風疹瘙癢.相須.
12辛夷蒼耳子,疏風宣肺通鼻竅.風寒鼻淵頭痛.相須.
13生薑半下,溫胃化痰止嘔.寒飲嘔吐.相畏相使.
14生薑大棗,養脾胃和營衛.入表藥治風寒感冒,入健脾藥治胃脘不舒嘔吐.相使
16 15桑葉菊花,清肺止咳,疏風明目.風熱咳嗽,目赤腫痛.相須.

16菊花枸杞,滋肝腎,清頭目,肝腎不足之頭昏眼花.相使.
17葛根升麻,升散透達,治疹出不暢,麻疹初起.相須.
18葛根黃連,清熱止瀉,治濕熱痢疾.相須.
19升麻柴胡,升陽舉陷,治氣虛下陷之脫肛,子宮下垂,久痢.相須.
20柴胡只殼,升清降濁調和肝脾.胸悶腹痛,食欲不振大便不調.相使.
21柴胡黃芩,和少陽,治療邪在半表半裏之少陽證.相須.
22豨簽草臭梧桐,清熱活血,去風濕治熱痹.相須.
23附子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治下焦命火衰,腎陽不足諸證.相須.
24附子幹姜,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治亡陽虛脫,脾腎陽虛瀉泄.相須.
25附子白術,溫中散寒,健脾躁濕.治陽虛寒濕內盛之心腹冷痛,嘔吐瀉泄及痰飲水腫.也可治療風濕相搏之關節疼痛.相使.
17 26附子黃芪,溫陽益氣,固表止汗.治陽虛自汗畏冷.相使.

27幹薑黃連,辛開苦降,治寒熱胡結,之喂胃脘痞滿,泛酸瀉泄痢疾.相使.
28肉桂黃柏,溫陽堅陰,腎虛小便不利,尿閉.相使.
29黃連吳芋,清熱躁濕,瀉肝和胃,肝鬱化火犯胃嘔吐吞酸.相使.
30丁香柿蒂,溫胃降逆止嘔,虛寒呃逆.相使.
31良姜香附,溫胃理氣止痛.治肝鬱胃寒脘腹冷痛.相使.
32青蒿別甲,清虛熱,除伏邪,治血虛熱伏之骨蒸潮熱.相使.
33蒼術黃柏,清濕熱,治濕熱痹證.相使.
34厚朴杏仁,宣肺下氣,氣順痰自消,消痰平喘,痰去喘自止.治氣逆喘咳.相使.
35草果常山,除痰濕截瘧,治瘧疾反復發作.相使.
18 36茯苓半下,化痰止嘔,治胃中停飲之嘔吐.相須.

37茯苓豬苓,水濕內停之水之水腫.相須.
38茵陳幹姜,溫散脾胃寒濕退黃,治陽黃.相須.
39茵陳枝子,清熱利濕,退黃,治陽黃.相須.
40滑石甘草,清暑利濕,治傷暑身熱等證.相使.
19 41以仁麻黃,去風除濕,治風濕身疼痛.相使.

42扁蓄巨麥,清熱利濕通淋,治療熱淋,血淋.相須.
43海金砂金錢草,清熱利尿同淋排石.石淋血淋.相須.
44大黃芒硝,瀉熱通便,治療熱結便秘.相使.
45大黃附子,散寒通便,寒積便秘.相使.
46石膏知母,清熱瀉火,氣分實熱,相須.
47黃柏煆石膏,清熱躁濕,斂瘡,治療癢火傷濕疹.相使.
48知母黃柏,瀉火堅陰,陰虛潮熱骨蒸盜汗.相須.竹葉木通,清心火利小便,心熱移於小腸之口舌生瘡,小便短赤.
49竹葉木通,禁用.
50枝子豆豉,清熱除煩,熱擾胸膈之心煩懊惱.
20 51雙花連翹,芳香透表,清熱解毒,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癰腫疔毒.

52大青葉板蘭根,清熱解毒利咽,治營氣兩燔之發斑及咽喉腫痛.
53犀角羚角,安神止痙,治療溫病高熱神昏抽搐.
54公英地丁,清熱解毒消癰腫,治療乳癰,疔瘡等一切陽性瘡癢.
55丹皮桂枝,活血去淤,調經止痛,血淤之經閉,痛經.
56地骨皮,涼血除蒸退虛熱,治療骨蒸潮熱.
57子芩川連,清熱躁濕,瀉火解毒,一切濕熱證及癰腫疔瘡.
58川連木香,清熱躁濕,治療濕熱痢疾.裏急後重.
59雙皮地骨皮.寫肺熱止咳喘,治療肺熱咳嗽.
60川連肉桂,交通心腎,治療腎陰虛,心火亢.心腎不交之心悸失眠.
61半下陳皮,躁濕化痰,寒痰濕痰諸證.
62半下川連,辛開苦降,降逆消痞,寒熱互結於中焦之痞滯.
63半下瓜蔞,寬胸散結,降逆化痰,治痰熱互結於胸中之胸脘痞滿.
21 64旋複代赭石,降逆化痰,痰濁中阻之心下痞滿噫氣呃逆.

65只殼桔梗,清熱利咽,治療咽喉腫痛.
66無
67瓜蔞貝母,清熱化痰,治療肺熱痰多咳嗽.
68貝母知母,滋陰潤肺,潤躁止咳.肺熱虛實咳嗽.
69亭力子大棗,瀉肺平喘,治療喘滿水腫.
70子苑冬花,去痰止咳,治療痰多咳嗽.
71薤白瓜蔞,行氣化痰,通陽散結,治療氣滯痰阻之胸痹.
72只實,白術,脾虛濕停,胃脘痞滿.
73川楝子元胡,行氣止痛活血,治療氣滯血淤之心腹痛.
74當歸川芎,養血活血止痛,治療血虛血淤氣滯之痛經,產後腹痛.
22 75玉金白礬,去痰開竅,治療痰迷心竅之癲間.

76三棱文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氣滯血淤之經閉,食積,癥瘕.
77桃仁紅花,活學去淤止痛,治療血淤經閉及一切淤血 .
78靈脂蒲黃,活血去淤治療氣滯血淤之痛經,心腹疼痛.
79穿山甲王不留,通經下乳.治療乳汁不下.穿山甲王不留老和尚吃了奶長流.
80大小薊,涼血止血解毒,治療血熱出血豬證及瘡癢.
23 81艾葉炮姜,溫經止血散寒止痛,各種虛寒出血及少腹疼痛.

82人參蛤蚧,納氣定喘,治療肺腎兩虛之咳喘,
83黃芪白術,健脾益氣,治療脾虛氣弱倦怠乏力瀉泄.
84黃芪當歸,益氣生血治療勞倦內傷,血虛發熱,氣血不足.
85白芍甘草,酸甘化陰,養血斂陰,治陰血不足之筋脈拘急及腹痛.
86當歸熟地,補血滋陰,治療血虛諸證.
87阿膠黃連,滋陰降火安神,治療熱病傷陰,陰虛火旺之心煩不寐.
88天冬麥冬,滋陰清熱治療肺躁咳嗽熱病口渴便秘,心神不安等.
89石膏生地,清熱安神,治療陰虛熱擾虛煩少寐.
90女貞子旱蓮草,滋補肝腎,烏鬚髮治療肝腎陰虧鬚髮早白.
91龜板別甲,熱傷陰虛肝風內動及陰虛陽亢之頭暈頭痛.
92朱砂黃連,清心安神,治療心火亢盛之心悸失眠.
93龍骨牡力,重鎮安神平肝潛陽,治心火偏亢之心心悸失眠,肝陽上亢之頭痛頭暈.
94棗仁柏子仁,養心安神,心虛血少心悸不眠.
95天麻川芎,平肝熄風去風止痛,治肝陽上抗之頭痛眩暈及風濕牙痛,頭痛.
96木香山楂,行氣消積止痛,治療食積脹滿及痢疾.
97代赭石牛膝,平肝潛陽,肝陽上亢之氣血上逆之頭暈目眩.
98石昌蒲玉金,化濕濁開心竅,治濕溫濁邪蒙蔽心竅之神昏.
99人參五味子,益氣生津.熱病氣陰耗傷之證.
100黃芪防風,補氣不斂邪,疏風不傷正.氣虛自汗,虛人外感者.
````````````````````````完````````````````````````````````
焦樹德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

焦樹德臟腑標本寒熱虛實用藥式.
肺 虛實 瀉實 瀉子:澤瀉丁力子,雙皮,地骨皮.
除濕:半下,白礬,白伏苓,以仁,木瓜,桔皮.
瀉火:粳米,石膏,寒水石,知母,砢子.
通滯:只殼,薄荷,生薑,木香,杏仁,厚樸,皂莢,桔梗,蘇梗.
補虛 補母:甘草,人參,升麻,黃芪,山藥.
潤躁:蛤蚧,阿膠,麥冬,貝母,百合,天花粉,天冬.
斂肺:烏梅,米殼,五味子,白芍,五倍子.
標本 清熱:清本熱(清金) 黃芩,知母,麥冬,枝子,沙參,子苑,天冬.
去寒:溫本寒(溫肺) 丁香,火香,冬花,檀香,白叩益智仁,砂仁,糯米,百部.
散標寒(解表) 麻黃,蔥白,紫蘇.

大腸 虛實 瀉實 瀉熱:大黃,芒硝,元花,牽牛,巴豆,鬱裏仁,石膏,
瀉氣:只殼,木香,桔皮,檳榔,
補虛 補氣:皂莢.
潤躁:桃仁,麻仁,杏仁,地黃,乳香,松子,當歸,蓯蓉.
躁濕:白術,蒼術,半下,硫黃.
升陷:升麻,葛根.
固脫:龍骨,白堊,砢子,米殼,烏梅,白礬,赤石脂.禹餘糧.石榴皮.
標本 清熱 清本熱:秦艽,槐角,地黃,黃芩.
散標熱(解肌) 石膏,白芷,升麻,葛根.
散寒 溫本寒(溫裏) 幹薑,附子,肉桂.
胃 虛實 瀉實 瀉濕熱:大黃,芒硝。
削飲食:巴豆,神曲,楂肉,阿魏,硇砂,郁金,三棱,輕粉。
補虛 化濕熱:蒼術,白術,半下,雲苓,桔皮,生薑。
散寒濕:幹薑,附子,草果,官桂,丁香,肉桂,人參,黃芪。
標本 清本熱(降火):石膏,地黃,黃連。
解標熱(解肌):升麻,葛根,豆豉。
脾 虛實 瀉實 瀉子:砢子,防風,雙皮,葶力。
湧吐:豆豉,枝子,蔔子,常山,瓜蒂,郁金,黎蘆,苦參,赤小豆,鹽湯,苦茶。
瀉下:大黃,芒硝,礞石,大戟,元花,甘遂。
補虛 補母:桂心,雲苓。
補氣:人參,黃芪,升麻,葛根,甘草,陳皮,火香,葳蕤,砂仁,木香,扁豆
補血:白術,蒼術,白芍,膠飴,大棗,幹薑,木瓜,烏梅,蜂蜜。
標本 除本濕 躁中宮:白術,蒼術,桔皮,半下,芋肉,南星,草叩,白芥子。
潔淨府:赤苻苓,豬苓。

滲標濕 (開鬼門) 葛根,蒼術,麻黃,獨活。
小腸 虛實 瀉實熱 氣分:木通,豬苓,滑石,巨麥,澤瀉,燈心草。
血分:地黃,蒲黃,赤伏苓,枝子,丹皮。
補虛寒 氣分:白術,楝實,茴香,砂仁,神曲,扁豆。
血分:桂心,元胡。
標本 本熱寒之(降火):黃柏,黃芩,黃連,連翹,枝子。
標熱散之(解肌):槁本,羌活,防風,蔓荊。
膀胱 虛實 瀉實熱(泄火):滑石,豬苓,澤瀉,雲苓。
補下虛 養陰清熱:黃柏,知母。
通氣散結:桔梗,升麻,益智仁,烏藥,山芋
標本 本熱利之(降火):地黃,枝子,茵陳,黃柏,丹皮,地骨皮,
標熱發之(發表)麻黃,桂枝,羌活,防己,黃芪,木賊草,蒼術。

腎 虛實 水強瀉之 瀉子:牽牛,大戟。
瀉腑:澤瀉,豬苓,車前子,防己,雲苓。
水弱補之 補母:人參,山藥。
氣分:知母,元參,補故紙,砂仁,苦參。
血分:黃柏,杞子,熟地,鎖陽,蓯蓉,山芋,阿膠,五味子。
火強瀉之(瀉相火):黃柏,知母,丹皮,地骨皮,生地,雲苓,元參,寒水石。
火弱補之(益陽):附子,肉桂,益知仁,補故紙,沉香,川烏,硫磺,天雄,烏藥,
陽起石,茴香,胡桃,巴戟,丹參,當歸,蛤蚧,複盆子。
精脫固之(澀滑):牡力,芡實,金櫻子,五味子,遠志,山芋,蛤粉。
標本 本熱攻之(下):即承氣諸法。
標熱涼之(清熱):元參,連翹,甘草,豬膚。
本寒溫之(溫裏):附子,幹姜,官桂,白術,川椒。
標寒解之(解表):麻黃,細辛,獨活,桂枝。
心 虛實, 火實瀉之, 瀉子:黃連,大黃,
氣分:甘草,人參,赤茯苓,黃柏。
血分:丹參,丹皮,生地,元參,
鎮驚:朱砂,牛黃,紫石英。
神虛補之, 補母:細辛,烏梅,棗仁,生薑,陳皮。
氣分:桂心,澤瀉,雲苓,遠志,茯神,石菖蒲,
血分:當歸,熟地,乳香,沒藥,
標本, 本熱寒之 瀉火:黃芩,竹葉,麥冬,芒硝,炒鹽,
涼血:生地,枝子,天竹黃,
標熱發之,(散火)甘草,獨活,麻黃,柴胡,龍腦。
三焦 虛實,實火瀉之, 汗:麻黃,柴胡,葛根,荊芥,升麻,薄荷,羌活,石膏
吐:瓜蒂,滄鹽,蒜汁。
下:大黃,芒硝。
虛火補之: 上焦:人參,天雄,桂心。
中焦:人參,黃芪,丁香,木香,草果。
下焦:黑附子,肉桂,硫黃,人參,沉香,烏藥,補故紙,
標本 本熱寒之, 上焦:黃芩,黃連,枝子,知母,元參,石膏,生地。
中焦:黃連,連翹,生地,石膏。
下焦:黃柏,生地,石膏,知母丹皮,地骨皮。
標熱散之(解表)柴胡,細辛,荊芥,羌活,葛根,石膏。
膽, 虛實, 實火瀉之(瀉膽):龍膽草,牛膝,豬膽,生蕤仁,生酸棗仁,黃連,苦茶。
虛火補之(溫膽):人參,半下,細辛,當歸,炒蕤仁,炒棗仁,地黃。
標本 本熱平之,除火:黃芩,黃連,芍藥,連翹,甘草。
鎮驚:黑鉛,水銀。
標熱和之(解表):柴胡,芍藥,黃芩,半下,甘草。
肝, 虛實, 有餘瀉之,瀉子:甘草。
行氣:香附,川芎,巨麥,牽牛,青皮。
行血:紅花,別甲,桃仁,文術,三棱,穿山甲,大黃,水蛭,虻蟲,
蘇木,丹皮。
鎮驚:雄黃,金箔,鐵落,珍珠,代赭石,夜明砂,胡粉,銀箔,鉛丹,
龍骨,石決明。
搜風:羌活,荊芥,薄荷,槐子,蔓荊子,白花蛇,獨活,皂夾,烏頭,
防風,白附子,僵蠶,蟬蛻。
不足補之,補母:杞子,杜仲,狗脊,熟地,苦參,必薢,阿膠,絲子。
補血:當歸,牛膝,續斷,白芍,血竭,沒藥,川芎
補氣:天麻,柏子仁,白術,菊花,細辛,蒙花,草決明,穀精草,
生薑。
標本, 本熱寒之,瀉木:芍藥,烏梅,澤瀉,
瀉火:黃連,龍膽草,黃芩,苦茶,豬膽。
攻裏:大黃。
標熱發之,和解:柴胡,半下。
解肌:桂枝,麻黃。

單味藥藥性

麻黃——喘家聖藥,
  本品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可宣通肺氣以平喘止咳,凡肺氣壅遏而致肺失宣降之咳喘證,無論寒、熱、痰、飲,有無表證皆可配伍應用,為宣肺平喘之良藥。

桔梗——舟楫之劑,
本品辛散苦泄,性平和,善上行,專走肺經,為肺經氣分之要藥。善開宣肺氣、化痰寬胸而治咳嗽痰多,無論外感內傷、屬寒屬熱均可應用。
此外,取其開宣肺氣之壅滯而通二便,用治癃閉、便秘。取其性主上行,載藥上行之功,在清泄肺熱的方藥中,加入桔梗,以引藥上行。

附子——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本品辛甘大熱,為純陽燥烈之品,有毒力猛,入心、腎、脾經,有回陽救逆作用,為回陽救逆第一藥,主治亡陽證。

茯苓——痰飲要藥,
茯苓善健脾而滲泄水濕,使濕無所聚,痰無由生,故可治療痰飲之目眩心悸及飲停於胃而嘔吐者。

牛膝——下行、通補,
本品苦甘酸平,入肝、腎經。性善下行,功善活血通經,常治婦科經產諸疾及跌打傷痛。制用則善補肝腎強筋骨,為治腎虛腰痛及久痹腰膝酸痛無力之常品。能引火(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每治氣火上逆之吐血、衄血、頭痛眩暈,或陰虛火旺之喉痹、齒痛、口瘡。此外,本品還“能引諸藥下行”。故臨床用藥欲其下行者,常用本品作引經藥。能利尿通淋,用於淋證,水腫,小便不利等證。

肉桂——引火歸源
本品辛甘熱,歸腎、脾、心經。善補命門之火,益陽消陰,並能引火歸源,為治命們火衰及虛陽上浮諸證之要藥。

麝香——開竅要藥,
本品辛溫氣極香,主入心經,走竄之性甚烈,有極強的開竅通閉醒神之效,最宜閉證神昏,為醒神回蘇要藥。無論寒閉、熱閉,用之皆效。

香附——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
本品辛甘微苦,芳香性平。主歸肝經。善能散肝氣之郁,性平而無寒熱之偏,並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故為疏肝理氣解鬱之要藥。凡肝鬱氣滯之證,無論寒熱虛實均可使用。
又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肝為藏血之髒,氣為血之帥,肝氣調和則血行通暢,故本品又為調經止痛之主藥。凡肝氣郁滯之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經閉以及胎產諸病,均持為要藥。故李時珍稱之為“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

艾葉——虛寒性科病證
本品苦燥辛散,芳香溫熱,入肝、脾、腎經,有溫經止血之功。善治虛寒性出血證,尤宜於崩漏、胎漏下血。又能暖氣血而溫經脈,逐寒濕而止冷痛,有溫經散寒止痛作用。用治脾胃虛寒之腹痛及婦女宮寒腹痛、經行腹痛。且有散寒調經止痛,止血安胎作用。對下焦虛寒或寒客胞宮所致月經不調、痛經、宮冷不孕及胎漏下血、胎動不安,可配阿膠,用膠艾湯為基本方化裁治療。

安胎——紫蘇、黃芩、砂仁、桑寄生、杜仲、斷續、菟絲子、白術、苧麻根、艾葉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氣寬中的藥物是                        紫蘇
既能安胎又能清熱燥濕的藥物是                           黃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濕行氣的藥物是                           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補肝腎、強筋骨的藥物是                 桑寄生、杜仲、斷續
既能安胎又能補肝腎、祛風濕、強筋骨的藥物是                   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涼血止血、解毒的藥物是                    黃芩、苧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溫經止血的藥物是                           艾葉
既能安胎又能補氣、健脾、止汗的藥物是                       白術
既能安胎又能補腎固精、養肝明目的藥物是                     菟絲子
黃芩                            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 止血 安胎
桑寄生                           祛風濕 補肝腎 強筋骨 安胎
砂仁                            化濕行氣 溫中止瀉 安胎
苧麻根                           涼血止血 清熱安胎 利尿 解毒
艾葉                            溫經止血 散寒調經 安胎
白術                            健脾益氣 燥濕利尿 止汗 安胎
杜仲                            補肝腎 強筋骨 安胎
續斷                  補益肝腎 強筋健骨 止血安胎 療傷續折 活血祛瘀止痛
菟絲子                           補腎益精 養肝明目 止瀉安胎



溫中止嘔——生薑、沉香、砂仁、白豆蔻、吳茱萸、丁香、高良薑
既能溫中止嘔又能解生半夏、生天南星及魚蟹毒的藥物是             生薑
既能溫中止嘔又能行氣止痛、納氣平喘的藥物是                 沉香
既能溫中止嘔又能化濕行氣的藥物是                  砂仁、白豆蔻
既能溫中止嘔又能化濕行氣安胎的藥物是                    砂仁
  既能溫中止嘔又能散寒止痛、助陽止瀉的藥物是                吳茱萸
生薑                          解表散寒 溫中止嘔 溫肺止咳
蘆根                          清熱瀉火 生津止渴 除煩 止嘔 利尿
藿香                          化濕 解毒 發表 止嘔
豆蔻                          化濕行氣 溫中止嘔
草豆蔻                         燥濕行氣 溫中止嘔
吳茱萸                         散寒止痛 降逆止嘔 助陽止瀉
高良薑                         散寒止痛 溫中止嘔
沉香                          行氣止痛 溫中止嘔 納氣平喘
半夏                       燥濕化痰 降逆止嘔 消痞散結 外用消腫止痛
旋覆花                         降氣行水化痰 降逆止嘔
竹茹                          清化熱痰 降除煩止嘔
枇杷葉                         清肺止咳 降逆止嘔

利咽開音——蟬蛻、訶子、桔梗
既能利咽、開音,又能宣肺化痰排膿的藥物是                   桔梗
既能利咽、開音,又能澀腸止瀉、斂肺止咳的藥物是                訶子
  既能利咽、開音,又能疏散風熱、止痙的藥物是                  蟬蛻
薄荷                   疏散風熱 清利頭目 利咽透疹 疏肝行氣 芳香辟穢
牛蒡子                      疏散風熱 宣肺利咽 解毒透疹 消腫療瘡
蟬蛻                     疏散風熱 利咽開音 透疹 明目退翳 息風止痙
板藍根                      清熱解毒 涼血 利咽
射幹                       清熱解毒 消痰 利咽
山豆根                      清熱解毒 利咽消腫
馬勃                       清熱解毒 利咽 止血
巴豆                       峻下冷積 逐水退腫 祛痰利咽 外用蝕瘡
桔梗                       宣肺 祛痰 利咽 排膿
膨大海                      清肺化痰 利咽開音 潤腸通便
訶子                       澀腸止瀉 斂肺止咳 利咽開音


止瀉——
葛根                          解肌退熱 透疹 生津止渴 升陽止瀉
砂仁                          化濕行氣 溫中止瀉 安胎
車前子                         利尿通淋 滲濕止瀉 明目 祛痰
吳茱萸                         散寒止痛 降逆止嘔 助陽止瀉
補骨脂                       補腎助陽 固精縮尿 溫脾止瀉 納氣平喘
菟絲子                         補腎益精 養肝明目 止瀉安胎
烏梅              斂肺止咳 澀腸止瀉 安蛔止痛 生津止渴 消瘡毒 炒炭回沖止漏
五倍子              斂肺降火 止咳止汗 澀腸止瀉 固精止遺 收斂止血 收濕斂瘡
罌粟殼                         澀腸止瀉 斂肺止咳 止痛
訶子                          澀腸止瀉 斂肺止咳 利咽開音
肉豆蔻                         澀腸止瀉 溫中行氣
赤石脂                         澀腸止瀉 收斂止血 斂瘡生肌
金櫻子                         固精縮尿止帶 澀腸止瀉
蓮子                          固精止帶 補脾止瀉 益腎養心
芡實                          益腎固精 健脾止瀉 除濕止帶
椿皮                          清熱燥濕 收斂止帶 止瀉 止血 殺蟲
白礬                    外用解毒殺蟲 燥濕止癢 內服止血 止瀉 化痰
魚腥草                    清熱解毒 消癰排膿 利尿通淋 清熱止痢
白頭翁                         清熱解毒 涼血止痢
馬齒莧                         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 止痢
鴉膽子                         清熱解毒 止痢 截瘧 腐蝕贅疣
仙鶴草                         收斂止血 止痢 截瘧 補虛
大蒜                          解毒殺蟲 消腫 止痢 健脾溫胃
秦皮                          清熱燥濕 收澀止痢 止帶 明目


止血——
荊芥                      祛風解表 透疹消瘡 止血
桑葉                      疏散風熱 清肺潤燥 平肝明目 涼血止血
石膏                生用:清熱瀉火 除煩止渴 煆用:斂瘡生肌 收濕 止血
焦梔子                     涼血止血
黃芩                      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 止血 安胎
秦皮                      清熱燥濕 收澀止痢 止帶 明目
貫眾                      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 殺蟲
拳參                      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 鎮肝息風 利濕
馬勃                      清熱解毒 利咽 止血
馬齒莧                     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 止痢
鹿銜草                     祛風濕 強筋骨 止血
石韋                      利尿通淋 清肺止咳 涼血止血
小薊                      涼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癰
大薊                      涼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癰
地榆                      涼血止血 解毒斂瘡
槐花                      涼血止血 清肝瀉火
側柏葉                     涼血止血 化痰止咳 生髮烏髮
白茅根                     涼血止血 清熱利尿 清肺胃熱
苧麻根                     涼血止血 清熱安胎 利尿 解毒
三七                      化瘀止血 活血定痛
茜草                      涼血化瘀止血 通經
蒲黃                      止血 化瘀 利尿
降香                      化瘀止血 理氣止痛
白及                      收斂止血 消腫生肌
仙鶴草                     收斂止血 止痢 截瘧 補虛
棕櫚炭                     收斂止血
血餘炭                     收斂止血 化瘀利尿
藕節                      收斂止血
艾葉                      溫經止血 散寒調經 安胎
炮姜                      溫經止血 溫中止痛
五靈脂                     活血止痛 化瘀止血
血竭                      活血定痛 化瘀止血 斂瘡生肌
劉寄奴                     散瘀止痛 療傷止血 破血通經 消食化積
桑白皮                     瀉肺平喘 利水消腫 清肝止血
代赭石                     平肝潛陽 重鎮降逆 涼血止血
續斷                 補益肝腎 強筋健骨 止血安胎 療傷續折 活血祛瘀止痛
冬蟲夏草                    補腎益肺 止血化痰
熟地                      補血養陰 填精益髓 炒炭止血
阿膠                      補血 滋陰 潤肺 止血
墨旱蓮                     滋補肝腎 涼血止血
龜甲                      滋陰 潛陽 益腎健骨 養血補心 止血
五倍子             斂肺降火 止咳止汗 澀腸止瀉 固精止遺 收斂止血 收濕斂瘡
赤石脂                     澀腸止瀉 收斂止血 斂瘡生肌
海螵蛸                     固精止帶 收斂止血 制酸止痛 收濕斂瘡
白礬                    外用解毒殺蟲 燥濕止癢 內服止血 止瀉 化痰


止咳——(化痰止咳平喘藥都是嗎?)
生薑                          解表散寒 溫中止嘔 溫肺止咳
松子仁                         潤腸通便 潤肺止咳
芫花                          瀉水逐飲 祛痰止咳 殺蟲療瘡
石韋                          利尿通淋 清肺止咳 涼血止血
虎杖                          利濕退黃 清熱解毒 散瘀止痛 化痰止咳
側柏葉                         涼血止血 化痰止咳 生髮烏髮
桃仁                          活血祛瘀 潤腸通便 止咳平喘
川貝母                         清熱化痰 潤肺止咳 散結消腫
苦杏仁                         止咳平喘 潤腸通便
紫蘇子                         降氣化痰 止咳平喘 潤腸通便
百部                          潤肺止咳 殺蟲滅虱
紫菀                          潤肺化痰止咳
款冬花                         潤肺下氣 止咳化痰
馬兜鈴                         清肺化痰 止咳平喘 清腸消痔
枇杷葉                         清肺止咳 降逆止嘔
甘草                   補脾益氣 祛痰止咳 緩急止痛 清熱解毒 調和諸藥
飴糖                          補益中氣 緩急止痛 潤肺止咳
烏梅             斂肺止咳 澀腸止瀉 安蛔止痛 生津止渴 消瘡毒 炒炭回沖止漏
五倍子             斂肺降火 止咳止汗 澀腸止瀉 固精止遺 收斂止血 收濕斂瘡
罌粟殼                         澀腸止瀉 斂肺止咳 止痛
訶子                          澀腸止瀉 斂肺止咳 利咽開音



清熱解毒之最———銀花
芳香化濕之最———藿香
利水滲濕之最———茯苓
芳香開竅之最———麝香
重鎮安神之最———朱砂
清熱之最———石膏
瀉火之最———黃連
降氣之最———沉香
止痛之最———元胡
止血之最———三七
補陽之最———鹿茸
補陰之最———女貞子
生津之最———石斛
溫痰之最———半夏
平肝之最———羚羊角
辛涼之最———薄荷
攻下之最———大黃
涼血之最———犀角
理氣之最———枳實
舒肝之最———郁金
活血之最———丹參
補氣之最———人參
補血之最———當歸
補脾之最———山藥
消食之最———神曲
清痰之最———貝母
退黃之最———茵陳
祛風之最———獨活
安神之最———棗仁
溫裏之最———附子
止咳之最———杏仁

中藥歸納
一、補益藥:
補肺氣:人參、黨參、黃芪、太子參、山藥、甘草、蜂蜜
補心氣:人參、甘草、茯苓、大棗、刺五加
補脾氣:人參、黨參、黃芪、太子參、山藥、甘草、蜂蜜、茯苓、大棗、刺五加、白扁豆
補氣生津:人參、黨參、刺五加、太子參
補氣安神:人參、刺五加、大棗
補氣養血:黨參、大棗、紫河車、龍眼肉
補氣固表:黃芪、白術
補氣養陰:山藥、西洋參、黃精
補氣利水:黃芪、白術
緩和藥性:甘草、大棗
緩急止痛:甘草、白芍、蜂蜜
補腎陽、益精血:鹿茸、肉蓯蓉、蛤蚧、紫河車
補腎陽、強筋骨:鹿茸、淫洋藿、仙茅、巴戟天、杜仲、狗脊
補腎陽、潤腸通便:肉蓯蓉、鎖陽、核桃仁
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淫洋藿、仙茅、巴戟天、狗脊
補腎安胎:杜仲、續斷、菟絲子
補腎活血:續斷、海馬、骨碎補
補腎療傷:續斷、骨碎補
補腎固澀:補骨脂、益智仁、菟絲子、潼蒺藜、五味子、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蓮子、芡實
補腎固澀、養肝明目:菟絲子、潼蒺藜、
補益肺腎:冬蟲夏草、核桃仁、蛤蚧、紫河車、山藥
腎虛陽痿:鹿茸、淫洋藿、仙茅、巴戟天、杜仲、肉蓯蓉、補骨脂、鎖陽、冬蟲夏草、
     海馬、菟絲子、潼蒺藜、蛤蚧、紫河車、硫磺、蛇床子、覆盆子、桑螵蛸、山茱萸
補血活血:當歸、雞血藤
補血養陰:熟地、白芍、阿膠、龜板
補精血:熟地、首烏、鹿茸、肉蓯蓉、紫河車、蛤蚧
補血止血:阿膠、龜板
養陰潤肺:阿膠、南北沙參、天麥冬、黃精、枸杞子、玉竹、百合
益胃生津:南北沙參、麥冬、石斛、玉竹
益氣養陰、補肺脾腎:山藥、黃精
滋陰潛陽:龜板、鱉甲


二.收澀藥
斂肺澀腸:五味子、烏梅、椿皮、可子、五倍子、罌粟殼
斂汗:五味子、五倍子、浮小麥、麻黃根、山茱萸
斂肺澀腸生津:五味子、烏梅
補腎澀精止遺:五味子、蓮子、山茱萸、芡實、覆盆子、桑螵蛸
固精縮尿:桑螵蛸、覆盆子、芡實、金櫻子、五倍子、蓮子、山茱萸
澀腸止瀉:五味子、烏梅、椿皮、赤石脂、可子、肉豆蔻、石榴皮、罌粟殼、金櫻子、五倍子
收濕斂瘡:烏賊骨、赤石脂、五倍子

三.化痰止咳平喘藥
善治濕痰:半夏、南星、陳皮、茯苓
善治寒痰:半夏、南星、白芥子、蘇子
善治風痰:南星、白附子
善治熱痰:貝母、瓜蔞、竹瀝、竹茹、天竺黃、馬兜鈴、枇杷葉、
前胡、桑白皮、海哈殼、海浮石
善治頑痰:南星、礞石
善治皮裏膜外之痰:白芥子
善治燥痰:川貝、瓜蔞仁
降氣化痰:旋複花、白前、前胡、萊菔子、蘇子、白芥子
既止咳平喘,又潤腸通便:蘇子、杏仁、桃仁、瓜蔞仁
既瀉肺平喘,又利水消腫:桑白皮、葶藶子
消痰軟堅、利水:昆布、海藻
清熱化痰、軟堅散結:海哈殼、海浮石

四.平肝息風藥:
既平肝又息風:牡蠣、羚羊角、鉤藤、天麻
既平肝又清肝:石決明、珍珠母、羅布麻、羚羊角、鉤藤
既平肝潛陽,又清肝明目:石決明、珍珠母、羚羊角
既平肝又明目:石決明、珍珠母、刺蒺藜、羚羊角
既平肝又疏肝:刺蒺藜
既清肝又息風:鉤藤、羚羊角、地龍
既息風又祛風:天麻、僵蠶
息風止痙、解毒散結、通絡止痛:全蠍、蜈蚣
息風、通絡:全蠍、蜈蚣、天麻、地龍

五、安神藥:
清心(除煩)安神:朱砂、黃連、連翹、淡竹葉、梔子、木通
鎮驚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龍骨、牡蠣
納氣平喘:沉香、磁石、補骨脂
寧心安神:石菖蒲、遠志、茯苓
既安神、又活血:琥珀、合歡皮

功效和適應症的歸類
一.散結
1.消腫散結:甘遂、京大戟、紅大戟、天南星、瓜蔞、貓抓草、射幹
2.解毒散結:玄參、白附子、浙貝母、白僵蠶、全蠍、蜈蚣
3.活(破)血散結:班蝥、海馬、麝香
4.消癰散結:連翹、蒲公英
5.瀉(清)火散結:夏枯草
6.通絡散結:馬錢子
7.通陽散結:薤白
8.化痰(消痞、開鬱)散結:半夏、川貝
9.破氣散結:青皮     10.軟堅散結:海蛤殼、生牡蠣、海浮石、海藻、昆布
二.化痰:
1.化痰止咳平喘藥
2.清熱化痰:牛蒡子、射幹、牛黃、車前子、硼砂
3.行氣化痰:陳皮、枳實、佛手、萊菔子
4.健脾化痰:茯苓
5.燥濕化痰:橘紅、化橘紅、雄黃
6.祛風化痰:絲瓜絡、白僵蠶
7.益氣化痰:南沙參、甘草
8.化痰開竅:遠志、石菖蒲
9.其他:砒石(截痰平喘)、常山、瓜蒂(湧吐痰飲)

三.平肝息風
1.平抑肝陽 平抑肝陽藥+桑葉、菊花、白芍、礞石、滋石、龜板、鱉甲
2.息風止痙 息風止痙藥 + 防風、蟬蛻、蘄蛇、烏梢蛇、熊膽、蚤休、青黛、牛黃、
              白附子、白僵蠶、天南星、龜板、鱉甲
3.既祛風(外風)又息風(內風):天麻、白僵蠶、防風、蟬蛻、蘄蛇、烏梢蛇

四.降血壓:
   夏枯草、羅布麻、杜仲、豨薟草、臭梧桐

五.制酸止痛:海蛤殼、海浮石、牡蠣

六.止血
1.涼血止血:墨旱蓮、代赭石、竹茹、大黃、地骨皮、馬勃、桑葉、青黛、馬齒莧、
       白頭翁、水牛角、黃芩、黃連、黃柏、梔子、石葦
2.化瘀止血:五靈脂
3.收斂止血:兒茶、明礬、五倍子、烏賊骨、椿皮、血竭
4.補血止血:阿膠、龜板
5.活血止血:續斷
6.肺胃出血、創傷出血:烏賊骨、白芨、紫珠

七.止嘔
1.溫胃止嘔:生薑、幹姜、炮姜、、高良薑、砂仁、白豆蔻、草豆蔻
2.清胃止嘔:蘆根、黃連、竹茹
3.行氣止嘔:紫蘇、木香
4.降逆止嘔:半夏、代赭石、旋複花、枇杷葉、吳茱萸、丁香
5.化濕止嘔:木瓜、石菖蒲、蒼術、藿香、佩蘭

八.活(破)血化瘀:
  活血化瘀藥 + 大黃、丹皮、赤芍、海風藤、雷公藤、虎杖、瞿麥、山楂、三七、茜草、蒲黃、琥珀、合歡皮、麝香、續斷、骨碎補、海馬、當歸、班蝥、紅藤、敗醬草、紫草

九.開竅:開竅藥+郁金、遠志、牛黃、蟾酥

十.安神
1.寧心安神:五味子、茯苓、石菖蒲、遠志
2.養心安神:龜板、刺五加、蓮子、棗仁、柏子仁、夜交藤、人參、紅棗、龍眼肉
3.鎮心安神:朱砂、磁石、龍骨、牡蠣、琥珀、珍珠
4.清心安神:麥冬、朱砂、竹茹、丹參、連翹、黃連、木通、淡竹葉梔子、燈心草
5.解鬱安神:合歡皮、西紅花

十一 安胎
1. 行氣寬中安胎:紫蘇、砂仁
2.清熱涼血安胎:黃芩、苧麻根、竹茹
3.溫經安胎:艾葉
4.補肝腎安胎:桑寄生、杜仲、菟絲子、續斷

十二 疏肝解鬱:柴胡、香附、郁金、佛手、薄荷、川楝子、甘松、麥芽、合歡皮

十三 截瘧:青蒿、砒石、常山、首烏、檳榔、仙鶴草

十四 解暑
1.解表化濕解暑:香薷、藿香、佩蘭
2.健脾化濕解暑:白扁豆
3.利水化濕解暑:滑石
4.清熱解暑:青蒿

十五 生津止渴——消渴
1.內熱消渴:知母、天花粉、生地、玄參、地骨皮、麥冬、石斛、葛根
2.氣陰兩虧消渴—人參、山藥、黃精、五味子、西洋參
3.陰陽兩虧消渴—菟絲子
4.陰虛消渴—熟地、枸杞子、天冬、桑椹子

(斂瘡)生肌
1.收濕生肌:爐甘石
2.收斂生肌:鉛丹、石膏
3.止血生肌:血竭、兒茶
4.收濕斂瘡生肌:五倍子、烏賊骨、赤石脂、龍骨、珍珠母、滑石
5.解毒斂瘡生肌:珍珠
6.消腫生肌:乳香、沒藥

十六 解表除濕:
   表證夾濕——防風、槁本、羌活、獨活、白芷、蒼耳子、蒼術

十七 潤腸通便:腸燥便秘——
   桑椹子、核桃仁、當歸、肉蓯蓉、何首烏、鎖陽、天冬、麥冬、杏仁、蘇子、牛蒡子、
   桃仁、決明子、郁李仁、火麻仁、生地、玄參、膨大海、柏子仁、瓜蔞仁、蜂蜜

十八 殺蟲:殺蟲藥+大蒜、蛇床子、硫磺、明礬、雄黃、輕粉、土荊皮、石榴皮、椿皮、夜交藤、
          扁蓄、花椒、川楝子、仙鶴草、幹漆、百部、蘆薈

十九 明目:
1.祛風明目:刺蒺藜、蟬蛻
2.清肝明目:桑葉、菊花、車前子、熊膽、石決明、珍珠母、羚羊角、秦皮
3.養肝明目:石斛、枸杞子、女貞子、潼蒺藜、覆盆子、菟絲子、磁石
4.明目退翳:蟬蛻、爐甘石
5.燥濕明目:蒼術


二十 利(燥)濕退黃:黃疸——
   梔子、茵陳、龍膽草、大黃、蒲公英、金錢草、虎杖、郁金、白茅根、
   黃芩、黃連、黃柏、苦參、白蘚皮、半邊蓮、垂盆草、秦艽、明礬、山豆根


二十二 利水消腫:水腫、小便不利——
    桑枝、麻黃、香薷、蘆根、淡竹葉、苦參、連翹、魚腥草、半邊蓮、香加皮、
    檳榔、白茅根、蒲黃、苧麻根、益母草、牛膝、王不留行、昆布、海藻、
    桑白皮、葶藶子、琥珀、羅布麻、地龍、黃芪、白術、郁李仁、巴豆、牽牛子、
    甘遂、大戟、芫花、五加皮、清風藤、輕粉、利水滲濕藥

二十三 通淋:魚腥草、白茅根、牛膝、王不留行、利水通淋藥。


二十四 消癰:癰證
1.肺癰——蘆根、魚腥草、連翹、穿心蓮、薏苡仁、桃仁、瓜蔞、白及、桔梗、貝母。
2.腸癰—— 牡丹皮、紅藤、大黃、芒硝、薏苡仁、桃仁、瓜蔞、乳香、沒藥、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3.乳癰——蒲公英、連翹、芒硝、貝母
4.肝癰——敗醬草
5.一切癰證——金銀花、敗醬草、野菊花、紫花地丁


二十五 平喘:哮喘
1.宣肺平喘:麻黃
2.溫肺平喘:細辛、幹姜、白芥子、核桃仁
3.清肺平喘:石膏、黃芩、貝母、馬兜鈴、地龍
4.消痰平喘:射幹、牽牛子、芫花、萊菔子、旋複花、甘草、雄黃、砒石
5.下氣平喘:厚樸
6.納氣平喘:沉香、補骨脂、磁石
7.瀉肺平喘:桑白皮、葶藶子
8.斂肺平喘:白果、五味子、白果
9.補肺平喘:人參、黨參、山藥、蛤蚧、冬蟲夏草、紫河車
10.止咳平喘:杏仁、蘇子、桃仁
二十六 止咳:
1.宣肺止咳:麻黃、桔梗
2.溫肺止咳:生薑、細辛、幹姜、白芥子、核桃仁
3.清肺止咳:石膏、知母、蘆根、黃芩、魚腥草、地骨皮、石韋、膨大海、白茅根、車前子、
      瓜蔞、貝母、竹茹、竹瀝、馬兜鈴、天竺黃、海蛤殼、海浮石、硼砂
4.潤肺止咳:桑葉、知母、天花粉、瓜蔞仁、川貝母、天冬、百部、山藥、阿膠、沙參、麥冬、
     黃精、玉竹、枸杞子、百合
5.斂肺止咳:白果、五味子、烏梅、可子、罌肅殼
6.降肺止咳:旋複花、代赭石、萊菔子、白芥子、蘇子、前胡、白前
7.祛痰止咳:牛蒡子、芫花、牽牛子、絲瓜絡、陳皮、化橘紅、佛手、甘草、枇杷葉、遠志、
      側柏葉、虎杖、半夏、南星、紫苑、款冬花
8.補肺止咳:黃精、山藥      9.平喘止咳:杏仁、桃仁、蘇子

二十七 治療肺腎兩虛咳喘:山藥、蛤蚧、核桃仁、冬蟲夏草、紫河車、五味子

二十八 止瀉止痢:
1、燥濕止瀉止痢:黃連、黃芩、黃柏、秦皮、胡黃連
2、升陽止瀉止痢:葛根、柴胡、升麻、黃芪
3、解毒止瀉止痢:金銀花、白頭翁、馬齒莧、鴉膽子
4、健脾止瀉止痢:茯苓、薏苡仁
5、滲濕止瀉:澤瀉、車前子、滑石、豬苓
6、溫陽止瀉止痢:附子、幹薑、肉桂、吳茱萸、花椒、丁香、補骨脂、益智仁、菟絲子
7、行氣止瀉止痢:木香、檳榔
8、補氣止瀉:人參、黨參、白術、大棗、蓮子、芡實
9、澀腸止瀉止痢:山藥、五味子、烏梅、椿皮、赤石脂、五倍子、 石榴皮

二十九 清熱解毒:
   清熱解毒藥 + 牛蒡子、升麻、梔子、黃連、黃柏、黃芩、玄參、紫草、水牛角、羚羊角、大黃、豨薟草、金錢草、貫眾、益母草、苧麻根、紫珠、虎杖、明礬、硼砂、甘草、朱砂、西紅花、大薊、小薊

三十 解毒:
1、解熱毒:
2、解食毒:紫蘇、白扁豆、甘草、生薑    3、解藥毒:生薑、甘草
4、解蟲蛇毒:大蒜、輕粉、雄黃、仙鶴草、何首烏、五靈脂
5、解瘀毒:全蠍、蜈蚣、白僵蠶、白附子、雷公藤、徐長卿

三十一 通絡:
1、祛風通絡:威靈仙、蘄蛇、豨薟草、絡石藤、桑枝、海風藤、清風藤、絲瓜絡、夜交藤、
       天麻、全蠍、蜈蚣、地龍
2、活血通絡:徐長卿、雷公藤、穿山甲
3、痰通絡:白芥子
4、散結通絡:馬錢子
5、溫經通絡:桂枝、肉桂
6、舒筋通絡:木瓜、伸筋草、雞血藤
三十二 祛風止癢:
    荊芥、防風、白芷、薄荷、蘄蛇、徐長卿、地膚子、刺蒺藜、白僵蠶
三十三 既活血、又利尿(通淋):
    琥珀、益母草、牛膝、蒲黃、王不留行
三十四 既活血又通便:
    桃仁、大黃、虎杖
三十五 既止血又利尿:
    苧麻根、蒲黃、白茅根
三十六 化瘀止血:
    蒲黃、三七、五靈脂、茜草
三十七 既行氣又燥濕化痰:陳皮、化橘紅、橘紅、佛手
三十八 既利尿通淋又下乳:通草、木通
三十九 既利尿通淋又清肺止咳:車前子、石韋
四十 特殊供銷和適應症的特效藥:
麻黃:喘家聖藥 ;        生薑:嘔家聖藥;        川芎:一切頭痛
杜仲:一切腰痛;         茯苓:一切水腫;        防風:祛風——風證
佩蘭:脾癉;       大黃:便秘;        桂枝:風寒表虛、表實證
附子:回陽救逆——亡陽證;            人參:大補元氣——氣虛欲脫證
肉桂:引火歸源——真寒假熱證(上熱下寒)    細辛、麻黃、附子:溫陽散寒——陽虛外感
玉竹、白薇:陰虛外感; 槁本:顛頂頭痛     葛根:項背強痛、濕熱泄瀉、脾虛泄瀉
夏枯草:目珠夜痛;       卑懈:膏淋;          烏梅:蛔厥
蒲公英:乳癰;       土茯苓:梅毒;        巴豆:冷積便秘
威靈仙:消骨鯁——諸骨鯁咽;                木瓜:吐瀉轉筋
蒼術:夜盲;        麥芽  :回乳          茵陳:退黃——黃疸
薤白:通陽散結——胸痹;        大黃、虎杖、地榆:水火燙傷。
        
四十一 特殊配伍:
1.回陽救逆:附子、幹姜——亡陽證
2.發汗解表:麻黃、桂枝——風寒表實證
3.調和營衛:桂枝、白芍——風寒表虛證
4.溫陽發表:麻黃、細辛、附子——陽虛外感
5.溫肺化飲:細辛、幹薑、五味子——寒飲伏肺
6.和解少陽:黃芩、柴胡——少陽寒熱往來
7.瀉火堅陰:黃柏、知母——陰虛火旺
8.燥濕止痢:黃連、木香——濕熱瀉痢
9.瀉肝和胃:黃連、吳茱萸——肝火犯胃、肝胃不和
10.燥濕化痰:半夏、陳皮——濕痰
11.溫陽止瀉:吳茱萸、補骨脂、五味子、肉豆蔻
12.寬胸通陽:瓜蔞、薤白
13.化濕豁痰、清心開竅:石菖蒲、郁金——痰火、濕熱蒙竅
14.降逆肺胃:代赭石、旋複花
15.益氣回陽:人參、附子——氣脫亡陽
16.補氣升陽:黃芪、柴胡、升麻——中氣下陷
17.緩急止痛:白芍、甘草——拘攣疼痛

五倍子——蟲癭
桑螵蛸——卵鞘
海螵蛸——烏賊內殼
五靈脂——糞便
海金沙——孢子
鶴草芽——冬芽
蒲黃——花粉
辛夷——花蕾(丁香)
地骨皮——枸杞的根皮
熊膽——乾燥膽汁
桑寄生——帶葉莖枝
茯苓、豬苓——菌核(雷丸)
穿山甲——鱗片
附子——子根
薤白、百合、貝母——鱗莖
竹茹——莖的中間層
琥珀——化石樣物質
乳香、沒藥、血竭——樹脂
龍骨——化石
麝香——成熟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
蟾蜍——耳後腺及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經加工乾燥而成
牛黃——膽結石
禹白附、黃藥子——塊莖
鹿茸——雄鹿的幼角
石決明、牡蠣——貝殼
紫河車——胎盤
天花粉——栝蔞的塊根
瓜蔞——栝蔞的果實


5、來源(注意來源,即指原植物名)相同不同藥用部位藥物的功效區別
桑 科
桑葉(乾燥葉;發散風熱,潤肺止咳,平肝明目)
桑白皮(乾燥根皮;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栝 樓
瓜蔞(乾燥成熟果實;清熱化痰,利氣寬胸,散結消癰,潤燥滑腸)
天花粉(乾燥根;清熱生津,消腫排膿)

枸 杞
枸杞子(乾燥成熟果實;補肝腎,明目,潤肺)
地骨皮(乾燥根皮;清虛熱,清熱涼血,清肺降火)

肉 桂
桂枝(乾燥嫩枝;發汗解肌,溫經通脈,通陽化氣)
肉桂(乾燥樹皮;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

花 椒
椒目(種子;利水消腫,降氣平喘)
花椒(乾燥成熟果皮;溫中止痛,殺蟲止癢)

龍 牙 草
仙鶴草(乾燥地上部分;收斂止血,補虛,止痢,殺蟲)
鶴草芽(乾燥冬芽;殺蟲)

側 柏
側柏葉(乾燥枝梢及葉;涼血止血,祛痰止咳)
柏子仁(乾燥成熟種仁;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3.論述題:總論關於藥性對臨床的指導意義,熱證、濕證(痰? )、血證
中藥藥性理論的基本內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有毒無毒等。
四氣是指藥物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反映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

藥性的寒熱溫涼是由藥物作用於人體所產生的不同反應和所獲得的不同療效而總結出來,它與所治療疾病的性質是相對而言的。如病人表現為高熱煩渴、面紅目赤、咽喉腫痛、脈洪數,這屬於陽熱證,用石膏、知母、梔子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寒涼的;反之,如病人表現為四肢厥冷、面色白、脘腹冷痛、脈微欲絕,這屬於陰寒證,用附子、肉桂、幹薑等藥物治療後,上述症狀得以緩解或消除,說明它們的藥性是溫熱的。
寒涼藥分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除蒸、瀉熱通便、清熱利尿、清化熱痰、清心開竅、涼肝息風等作用;而溫熱藥則分別具有溫裏散寒、暖肝散結、補火助陽、溫陽利水、溫經通絡、引火歸原、回陽救逆等作用。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為藥物四氣理論指導臨床用藥的基本原則。具體而言,溫熱藥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陽痿不舉、宮冷不孕、陰寒水腫、風寒痹證、血寒經閉、虛陽上越、亡陽虛脫等一系列陰寒證;而寒涼藥則主要用於實熱煩渴、溫毒發斑、血熱吐衄、火毒瘡瘍、熱結便秘、熱淋澀痛、黃疸水腫、痰熱喘咳、高熱神昏、熱極生風等一系列陽熱證。
總之,寒涼藥用治陽熱證,溫熱藥用治陰寒證,這是臨床必須遵循的用藥原則。反之,如果陰寒證用寒涼藥,陽熱證用溫熱藥,必然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引起死亡。

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藥物作用趨向的一種藥物性能,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發散,沉表示收斂固藏和泄利二便。
具體而言,病變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病變部位在下在裏者宜沉降不宜升浮;病勢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勢下陷,宜升不宜降。總之,必須針對疾病發生部位上、下、表、裏的區別,病勢上逆、下陷的區別,根據藥物升降浮沉的不同特性,恰當選用藥物,這也是指導臨床用藥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一般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瘡、宣肺止咳、溫裏散寒、暖肝散結、溫通經脈、通痹散結、行氣開鬱、活血消癜、開竅醒神、升陽舉陷、湧吐等作用的藥物多為升浮藥;
而具有清熱瀉火、瀉下通便、利水滲濕、重鎮安神、平肝潛陽、息風止痙、降逆平喘、止嘔、止呃、消積導滯、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崩止帶、澀精止遺、收斂止血、收濕斂瘡等作用的藥物多為沉降藥。

歸經是指藥物對於機體某臟腑經絡的選擇性作用,它包含了藥物定性定位的概念。


五味是指藥物有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滋味,有些藥還具有淡味或澀味。
苦味藥“能泄、能燥、能堅”,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等作用。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秘、濕證、陰虛火旺等證。
辛味藥“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辛味藥多用治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
甘味藥“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
淡味藥“能滲、能利”,具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淡味藥多用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之證。
鹹味藥“能下、能軟”,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鹹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痰核、癭瘤、癥瘕痞塊等證。
淡味藥“能滲、能利”,具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淡味藥多用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之證。

治療熱證的藥有——發散風熱藥、清熱藥(清化熱痰藥?攻下藥?)
發散風熱藥(辛涼解表藥)性味多辛苦而偏寒涼,辛以發散,涼可祛熱,故以發散風熱為主要作用,發汗解表作用較發散風寒藥緩和。主要適用於風熱感冒以及溫病初起邪在衛分。
清熱藥中,清熱力較強、用以治療火熱較甚的病證的藥物,稱清熱瀉火藥。這類藥性味多苦寒或甘寒,以清洩氣分邪熱為主。此外,因各藥歸經差異,還分別具有清肺熱、清胃熱、瀉心火、瀉肝火等功效。
據清熱藥的功效及主治證的不同,可分為清熱瀉火、清熱燥濕、清熱解毒、清熱涼血、清虛熱藥五類。
清熱瀉火藥性味多苦寒或甘寒,清熱力較強,功能清氣分熱,主治氣分實熱證。
清熱燥濕藥性味苦寒,燥濕力較強,功能清熱燥濕,主治濕熱瀉痢、濕熱黃疸等證。此外,本類藥物多能清熱瀉火,可用於臟腑火熱證。
清熱解毒藥性味多苦寒,功能清熱解毒,即清熱之中長於解毒,主治熱毒熾盛之癰腫瘡瘍等證。
清熱涼血藥性味苦寒或鹹寒,偏入心肝血分以清熱,功能清熱涼血,主治血分實熱證。
清虛熱藥性味苦寒或甘寒,主入陰分,功能清虛熱、退骨蒸,主治熱邪傷陰,陰虛發熱證。

治療濕證的藥有——清熱燥濕藥、袪風濕藥、化濕藥、利水滲濕藥。
清熱燥濕藥性味苦寒,燥濕力較強,功能清熱燥濕,主治濕熱瀉痢、濕熱黃疸等證。此外,本類藥物多能清熱瀉火,可用於臟腑火熱證。
袪風濕藥有袪風濕、散寒止痛、舒筋通絡、活血或補肝腎、強筋骨等作用。主要用於風濕痹證之肢體疼痛,關節不利、腫大,筋脈拘攣及腰膝酸軟、下肢痿弱等症。
根據袪風濕藥各藥的不同特點分為袪風寒濕藥、袪風濕熱藥、袪風濕強筋骨藥三類。
袪風寒濕藥性味多為辛苦溫,入肝脾腎經。辛能行散袪風,苦能燥濕,溫通袪寒。有較好的袪風、除濕、散寒、通經活絡等作用,尤以止痛為其特點,主要適用於風寒濕痹,症見肢體關節疼痛,筋脈拘攣,痛有定處,遇寒加重等。
袪風濕熱藥性味多為辛苦寒,入肝脾腎經。辛能行散,苦能降泄,寒能清熱。具有良好的袪風除濕,通絡止痛,清熱消腫之功,主要用於風濕熱痹,症見關節紅腫熱痛等。
袪風濕強筋骨藥主入肝腎經,除袪風濕外,兼有一定的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主要用於風濕日久,肝腎虛損,腰膝酸軟,腳弱無力等。因風濕日久,易損傷肝腎;肝腎虛損,風寒濕邪又易侵犯腰膝部位;故選用本類藥物有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的意義。
化濕藥辛香溫燥,主入脾、胃經,能促進脾胃運化,消除濕濁,有醒脾化濕、行氣、解暑等作用,主要適用於濕濁內阻,脾為濕困,運化失常所致之證及濕溫、暑濕等證。
利水滲濕藥,味多甘淡,主歸膀胱、小腸經,作用趨向偏於下行,具利水消腫,利尿通淋、利濕退黃等功效。主用於小便不利、水腫、泄瀉、痰飲、淋證、黃疸、濕瘡、帶下、濕溫等水濕所致的各種病證。
根據藥物作用特點及臨床應用不同,利水滲濕藥分為利水消腫藥、利尿通淋藥和利濕退黃藥三類。
利水消腫藥,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滲泄水濕,服藥後能使小便暢利,水腫消退,故具有利水消腫作用。用於水濕內停之水腫、小便不利,以及泄瀉、痰飲等證。
利尿通淋藥,性味多苦寒,或甘淡寒,主入膀胱、腎經。苦能降泄,寒能清熱,走下焦,尤善清利下焦濕熱,長於利尿通淋,多用治小便短赤,熱淋、血淋、石淋及膏淋、小便混濁等病證。臨床應用時,應針對病證正確選藥,並酌情選用適當藥配伍,以提高療效。除常與清熱瀉火藥同用外,陰虛內熱而小便短赤者,當與養陰清熱藥配伍;血淋,常與清熱涼血止血藥配伍;小便淋瀝,脾腎虛損者,應與補脾益腎藥配伍。
利濕退黃藥,性味多苦寒,入脾胃、肝膽經。以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為主要功效。主要用於濕熱黃疸,亦可用治濕瘡、濕疹、濕溫等濕邪為患病證。臨床應用時鬚根據濕熱輕重而隨證配伍,若黃疸偏濕熱重者,常配伍清熱瀉火解毒藥;若黃疸偏寒濕重者,則須與化濕藥、溫裏藥配用。
治療血證的藥有——清熱涼血藥、止血藥、活血化瘀藥
清熱涼血藥性味苦寒或鹹寒,偏入心肝血分以清熱,功能清熱涼血,主治血分實熱證。



止血藥,均入血分,藥性有寒、溫、斂、散之異,以歸心、肝、脾經為主。分別具有涼血止血、化瘀止血、溫經止血、收斂止血等不同的功效,主治吐血、衄血、咯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外傷出血等各種體內外出血病證。
據本類藥物藥性有寒、溫、斂、散之不同,分涼血止血藥、化瘀止血藥、收斂止血藥和溫經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其性寒涼,能清泄血分之熱而止血,適用於血熱妄行之出血病證。
化瘀止血藥既能止血,又能化瘀,有止血不留瘀的特點,適用於瘀血性出血病證。
收斂止血藥味多澀,或為炭類,或質粘,有收斂止血之功,適用於多種出血病證,而以虛損不足或外傷出血者為好。
溫經止血藥其性溫熱,能溫經脈而止血,適用於虛寒性出血病證。



活血化瘀藥性味多辛苦,辛能行散,苦能疏泄,善走散通行,主歸肝、心二經,入血分。
本類藥物都有活血化瘀之功,通過活血化瘀作用而具有多種不同的功效,如活血止痛、活血調經、活血消腫、活血療傷、活血消癰、破血消癥等。
活血止痛藥多具辛味,因其辛散善行而能行氣活血;主入肝經,次入心經、膽經和脾經;大多數活血止痛藥既入氣分,又入血分,活血每兼行氣,而有良好的止痛作用,用於治療多種氣滯血瘀的痛證和其他瘀滯病證。



“止血不留瘀”是運用止血藥,尤其是運用涼血止血藥和收斂止血藥必須始終注意的問題。涼血止血藥其性寒涼,易於涼遏留瘀;收斂止血藥其性澀,易於留瘀戀邪。大劑量使用涼血止血藥和收斂止血藥時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常需配伍少量的活血行瘀藥同用,使之止血而無留瘀之患。五靈脂是活血止痛的要藥,但又不同於其他活血止痛藥。大多數活血止痛藥既入血分又入氣分而能用於氣滯血瘀的痛證,而五靈脂則只入血分,善治血證。其既能活血化瘀止痛以治瘀血阻滯之痛證,又能化瘀止血以治瘀血阻滯,血不歸經之瘀滯出血。有活血不出血,止血不留瘀的特點。

清熱涼血藥與涼血止血藥均能入血分,清血分的熱邪,治療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出血病證,常配伍使用。不同的是:清熱涼血藥長於清熱,以清解營、血分的熱邪為主要作用,主要用於營、血分等實熱證;涼血止血藥善於止血,而清熱作用不強,主要用於出血病證屬血熱妄行者為宜。

具涼血,活血,利濕退黃作用的常用藥物是郁金、大黃、虎杖。三藥除具有涼血,活血,利濕退黃之作用外,郁金又具行氣解鬱,清心開竅,涼血止血之功效,主治血瘀氣滯之痛證,熱病神昏,癲癇痰閉,吐衄,倒經,血淋及膽石症。而大黃又瀉下攻積,瀉火解毒,涼血止血,主治熱結便秘,腸道積滯,熱病高熱煩躁,瘡癰腫毒,腸癰,燒燙傷及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等。虎杖亦能清熱解毒,並化痰止咳,用治帶下,水火燙傷,癰腫瘡毒,蛇傷及肺熱咳嗽。